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后四句诗人抒发了思归之情,是如何抒发的?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
D.诗的前四句重在叙事,叙写诗人的行迹,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妙处。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思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欢欣鼓舞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
B.领联用“千年计”与“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 |
C.“疾风雷”,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迅速颁布到西京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收复失地的快意,而本诗又含有功业无成的伤感。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2】这两首诗最后两句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苑
(唐)王昌龄
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
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小题1】从内容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诗,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慨。【小题2】这两首诗最后两句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 chì):水鸟名。【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
B.“蚕娘洗茧前溪渌”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收束,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D.晚春本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本诗作者却并非重在写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但宁静中可见农忙,可谓景中有情,景外有人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末句“独留长剑倚晴空”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春日客怀注
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注]这首诗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时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春风”“花开”“醉梦”等字眼,反复回应诗题中的“春日”,开宗明义。 |
B.颔联中的“千缕白”和“衰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日夜操劳而憔悴的形象。 |
C.“无尺寸功”既是诗人的自谦之辞,更是他渴望报国、建功立业的内心剖白。 |
D.“萧涩行囊”是身居高位而两袖清风的诗人“只留青白在人间”的真实写照。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_____诗
【小题2】对本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从意象运用的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春阴①
朱弁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此诗就写于他被拘留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小题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_____诗
【小题2】对本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漫漫黄沙、惨惨阴风展现边塞高原苍凉的异域景象。 |
B.颈联描写诗人正处穷困潦倒之际,只能以淡酒浇愁的苦况。 |
C.尾联“华”字一语双关,未能吹开花朵的东风只能吹白鬓发。 |
D.全诗中作者的情感李静感慨、无奈、遗憾和扼腕叹息之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小题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小题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①,隔坞闻钟觉寺深②。
(注)①瓮:这里指水瓮。②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南画扇上画有溪水、落叶、村落等景物,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
B.本诗运用了大量对偶,使诗句严密工整并互相映衬,韵律感十足。 |
C.诗中李世南画扇内容能激发观赏者想象,表现出画家技艺的高超。 |
D.诗人超越扇面的自然风景与人事活动,诗画合二为一,相映成趣。 |
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小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洒作乐的场景。 |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