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孔门之瑟,今则绝响,信可贵矣。古人鼓琴,起风云而来玄鹤、通神明而阜①民财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则亡。欧阳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鸣者声也,参叙相应者韵也,韵中成文谓之为音。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于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②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②,岂彼心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世人悦于听乐,而无味于琴者,悦其声之淫③耳。乐用七音而二变,与宫徽联用,故声淫②而悦耳。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③今人不究意旨,不亲明师,不讲谱法,不娴手势,遂使声之曲折,手之取音,缓急失宜,起伏无节,知声而不知音,运指而不运意,奚取弹为?
④有等务④尚花巧急骤,夸奇逞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敷畅⑤悠扬之妙,操多散声⑥,以类箜篌;巧取按声,以同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⑦,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
(有删改)
注释:①阜:增长。②雅业:高雅的爱好。③淫:过分,过度。④等务:不同的。⑤敷畅:发扬。⑥散声、按声、泛声:音乐术语。⑦浇:浮薄。【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
【小题2】第2段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雅”的境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3】第3段中的“运指而不运意”所指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小题4】文中多用对比,请具体说明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甲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所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纣,以就灭亡哉?盖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宇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威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灭,为天下之笑,深可痛矣!
——魏征《论时政疏·第一疏》
乙
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畋游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近忠厚,远便佞。杜悦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尧舜之诽谤,追禹汤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以招损。有动则庶类以和,出言则千里斯应。超上德于前载,树风声于后昆。圣哲之宏规,帝王之盛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
——魏征《论时政疏·第三疏》
【小题1】解释甲文中划线的字词。①威动殊俗 ②不虞后患
【小题2】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魏征认为隋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语句作答。
【小题4】魏征认为成就帝王之业应该怎样做?请根据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至少写出3条。
【小题5】上文中,魏征借隋亡的教训劝谏当朝统治者。在我们学习过的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作品中,也有一些作者,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向统治阶级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想法和意见。请举出一篇课文,加以分析说明。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由觉非意所及。秀才警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秀才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许。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尽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1)延之入 ( ) (2)翁殊博洽 ( )
(3)密祈翁曰( ) (4)颇厌君意否( )
【小题2】在下列“乃”字中,选出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实乃狐仙 | B.翁乃与共入密室中 |
C.乃顾语秀才 | D.乃相与扃户出 |
⑴有款门者,启示,则实乃狐仙。
⑵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
【小题4】从文章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秀才确实也有“高雅”之处,主要表现在
【小题5】文中划线句通过神态与语言的描写,揭示了翁怎样的心理变化?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小题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小题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 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彩辞句之间则亦陋矣。故杜牧之云:“意全胜者,靜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昔黄山谷云:“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节选自陈亮《书作论法后》)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彩辞句之间则亦陋矣。
【小题2】文中的“黄山谷”与_____、______、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小题3】对于“论”这类文章,陈亮批评了哪种创作现象?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您 |
B.人益不事师 益:利益 |
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恒:经常 |
D.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
A.柳宗元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 |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
C.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
D.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何氏仆录
毛奇龄
邑①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②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③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老:终老 |
B.予弟有子,当后予 后:后人 |
C.退则亦自爱其身 爱:爱惜 |
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 鬻:出卖 |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
⑴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⑵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小题4】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简要概括。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验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题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小题2】翻译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是吾剑之所从坠。
【小题3】内容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①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______)(2)既然已(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 | B.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D.而江浙之梅皆病 |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 性日以离矣。
【小题6】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①樊侯: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乎 | B.欤 | C.兮 | D.哉 |
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
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
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
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
【小题4】本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