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分别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一下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并说一说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31 12:1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选自《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并:一同、一起。
B.田稼恶,籴贵民饥   :野草,莠草。
C.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文:修饰、文饰。
D.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 赫赫:光明、显耀。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一组是( )
①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②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③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⑤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B.荀子认为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它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
C.文末荀子指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
D.上文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字句工整相对。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同类题2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为轮,其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小题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吾子:你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B.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天赋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藏身
D.为众人师且不敢 众人:很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食埃土,下饮黄泉
C.环顾其中,未见可D.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蚓无爪牙利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D.愈是得狂名 故为之文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小题5】《劝学》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指出其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