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一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C.《劝学》一文中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1 07:1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有删改)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通“著”,显明。⑤端:通“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囋: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人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也 及:到达
B.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也   县:通“悬”,悬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全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1】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④⑥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就砺则利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③君子不齿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③①④⑤
【小题3】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学不可以已
【小题4】下列画线的字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刺寡人之过者B.越国以鄙
C.必上将军D.妾之我者,畏我也
【小题5】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借助,利用)虎威  不(借助)思索
B.冰,水(做,凝成)之   行将(被)人所并 (担任)汉家除残去秽
C.而(达到)千里    专心(意志集中在某一方面)志 闲情逸(兴致,情趣)
D.(劝勉,鼓励)学  (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说,阻止)架
【小题6】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小题7】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题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③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我者
A.①②B.⑤⑥C.④⑥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