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各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士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
【小题1】孔子的话反映了他 的思想。(3分)
【小题2】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它的现实意义。(8分)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士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
【小题1】孔子的话反映了他 的思想。(3分)
【小题2】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它的现实意义。(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小题1】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超过120字。(6分)
答: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小题1】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超过120字。(6分)
答:
读下面一则《论语》,回答问题。(9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不超过10字)(3分)
(2)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2分)请简要分析。(100字左右)(4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不超过10字)(3分)
(2)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2分)请简要分析。(100字左右)(4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 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③积累 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 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③积累 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小题1】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小题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小题1】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小题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曾子②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②曾子: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小题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4分)
【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曾子②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②曾子: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小题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4分)
【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人口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小题1】对治理国家,孔子、老子各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有什么相通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请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人口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小题1】对治理国家,孔子、老子各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有什么相通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请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经典选段,完成题目。(12分)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①。”(《论语·述而》)
御孙谏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管子·禁藏》)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②。(《老子·二十九章》)
(注)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②甚:极端。奢:奢侈。泰:通“太”,过分。
【小题1】由前四则可以看出,古代圣贤是如何看待“俭”的?(6分)
【小题2】结合后两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俭?(6分)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①。”(《论语·述而》)
御孙谏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管子·禁藏》)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②。(《老子·二十九章》)
(注)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②甚:极端。奢:奢侈。泰:通“太”,过分。
【小题1】由前四则可以看出,古代圣贤是如何看待“俭”的?(6分)
【小题2】结合后两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俭?(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③,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朱熹《四书集注》)
(注)①亟:屡次。②科:通“窠”,坎,洼地。③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朱熹的注解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8分)
答: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③,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朱熹《四书集注》)
(注)①亟:屡次。②科:通“窠”,坎,洼地。③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朱熹的注解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小题1】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分)
【小题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小题1】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分)
【小题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