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选文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派代表人物。【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3)妪每谓余予曰
(4)大母过余曰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小题4】“瞻顾遗迹”,作者为什么“长号不自禁”?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自《兰亭集序》)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及其所之既倦”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咨臣以当世之事 |
B.吾欲之南海,何如 |
C.辍耕之垄上 |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因遗策 (2)西举巴、蜀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务耕织(______)
A.追求,谋求 B.事,事情 C.致力于,从事 D.务必,一定
(2)秦人开关延敌(______)
A.延长 B.迎击 C.漫延 D.接纳
【小题3】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B.争割地而赂秦 |
C.吾尝终日而思矣 | D.则群聚而笑之 |
A.席卷天下 | B.流血漂橹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 D.约从离衡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小题6】作者用大量笔墨来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试分析其写作意图。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②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三九: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③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或因家世余绪 余绪:前代遗留下来的 |
B.则假手赋诗 假:虚假 |
C.非复曩者之亲 曩:从前 |
D.自美于矿璞 矿璞:未经磨莹的金玉 |
A.以此销日 长成以后 |
B.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 |
C.求诸身而无所得 生而知之者上 |
D.施之世而无所用 不师古之踪迹 |
A.笔则才记姓名 提笔也就能写写姓名 |
B.塞默低头 闭口不语,低着头(以掩饰窘迫) |
C.特立杰出者如芝草 特异、杰出的人像芝草一样(稀少) |
D.犹蒙被而卧耳 犹如蒙着被子睡觉一样(舒服) |
①讲议经书 ②射则不能穿札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傅粉施朱 ⑤望若神仙 ⑥触地而安
A.②③④ | B.①⑤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⑥ |
A.作者强调人要有所专本,以此立足。 |
B.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 |
C.饱食终日,安于享受,必遭人耻笑。 |
D.作者认为孙武、管仲等人属于天才。 |
【小题7】文中以金玉、木石为喻,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荀子《劝学》中也有以金、木为喻强调学习重要的句子,请写出该句。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8】用“/”为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陈宗训事母尽孝,每 饮 食 亲 友 家 遇 时 新 品 味母 未 尝 必 托 以 疾 忌 不 下 一 箸。翌旦,必入城市,买以奉母。或远方难得之物,可怀者必怀归,母心乐之,至老不衰。(取材于明陆容《菽园杂记》)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自《阿房宫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下列文言句子中,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何后之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兵必走 走:逃跑 |
B.自将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
C.闻者信以为然 然:对的 |
D.绍弃甲而遁 遁:消失 |
A.有粮则胜 沛公则置车骑 |
B.若敌人之饷道 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可分锐兵以绝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因说操曰 因人之力而敝之 |
A.有备无患 | B.备尝辛苦 | C.文武兼备 | D.戒备森严 |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
A.官渡之战 | B.街亭之战 | C.赤壁之战 | D.长勺之战 |
A.忌杀杨修 | B.败走麦城 | C.劝学吕蒙 | D.计收马超 |
【小题9】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②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③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注]①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②抉:挖出,可译为“搜捕”。 ③捽:揪。④唐昭宗因宦官专权为祸,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写信请朱温发兵。但事情败露,昭宗被宦官劫持。朱温发兵,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为朱温所杀。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开始 |
B.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中:迎合 |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使:假使 |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
A.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入于太庙 |
B.①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C.①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
D.①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伶官传序》)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⑤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鸿门宴》)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5】选文(一)“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6】选文(二)中的《书》指《尚书》,与_____、《春秋》、《礼记》、《周易》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五经”。
【小题7】《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中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
【小题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以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
D.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说明世上万物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人不必羡慕自然宇宙的无穷,而是应以平静旷达的心境去享受自然的美景。 |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①,不能自出,乃以干②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③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④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⑤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注释:①资地:资袼、地位。②干:干谒,即有所求而请见。③四科: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捋帅科。④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⑤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中第,益困.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立谢客 阿母谢媒人 |
C.顾不可强起 还顾.望旧乡 |
D.以女与王氏 夫人之相与 |
A.困于无资地 当其欣于所遇 |
B.以四科募天下士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自方阿衡、太师 方其破荆州 |
D.且选,即官人 不出,火且尽 |
A.即遣使(而)钩致 | B.君随(以)往 | C.臾医(于)京师 | D.我袖(之)以往 |
A.王适一开始希望依靠他人的力量出仕,于是求见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却被拒之门外。 |
B.王适与李将军一见面便话语投机,后又因他拒绝了卢从史的邀请,更加得到李将军的优待。 |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
D.王适听从媒人的主意准备了像文凭一样粗的书轴,媒人将书轴藏在袖中,助王适娶到侯翁之女。 |
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王适自称“天下奇男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适“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