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官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上:指宋仁宗。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绎亦不谕其由 谕: 告诉,告知 |
B.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任命授职 |
C.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 次:等次,职位 |
D.上颔之 颔:点头,指同意 |
A.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 |
B.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
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今乃不读其诗 |
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A.遂为之延誉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 |
B.简重少所许可 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 |
C.诗中得无激触否 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 |
D.盖以“霸”次“王”也 |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②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举鼎,有绝膑之患故也。七古中,长短句尤不可轻作,何也?古乐府音节无定而恰有定恐康昆仑弹琴三分琵琶七分筝弦全无琴韵故也。初学诗,当先学古风,次学近体,则其势易。倘先学近体,再学古风,则其势难。犹之学字者,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亦是一定之法。
(选自《随园诗话·卷一四》)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小题2】《随园诗话》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人名)。
【小题3】作者对作诗者提出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您【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 B.然 | C.以 | D.为 |
A.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 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
C.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 D.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
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
金眉生《六幸图》序
俞樾
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子何著书之多也?”余告之曰:“盖得力于三无。其一无钱。余郭无一亩之田,家无一岁之储,笔砚耕耨,岁食其入,仅足而无余。以故目不能识秤星,手不能拨算珠,终日终年一编而已,此得力于无钱者一也。其二无官。余三十岁始入承明庐①,未四十即释官而归,嗣后不复出,无衣冠褦襶②之苦,无簿书填委之劳,此得力于无官者二也。其三无能。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
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视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君之幸乎。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③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君自朝章国典,以及河渠、盐务、水利、荒政,与夫寰内之形势,域外之情状,无不犁然于心,如示诸掌,名公钜卿咸就君而谘访焉,得失可否,待一言而诀。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君得无幸者六而不幸者一乎?或谓余曰:“子惟无能也,故以有事为苦,若才大如海者,虽处盘根错节,从容谈笑,绰有余裕,夫何病焉?”余曰:“若然,则君之多能又一幸矣。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今而后,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
(有删改)
注
①承明庐:汉朝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指代在朝做官。②衣冠褦襶:暑天衣帽穿戴整齐地拜会客人。褦襶:暑天拜会别人。③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的礼物。
A.余郭无一亩之田 郭:城外 |
B.则视余三无而倍之 视:看到 |
C.夫何病焉 病:疲惫,劳累 |
D.请益君之六幸为七幸 益:增加 |
A.作者认为,自己不做官,无需应酬,没有一大堆官府文书等待自己去处理,这是自己著述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
B.作者认为,自己无能是著述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无能”是反语,表明对贤士大夫的嘲讽之意。 |
C.作者认为,贫穷是自己著述丰富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别的经济,只能靠辛勤写作的收入供给生活。 |
D.有人说,没有能耐的人才会感到做事是劳苦的,而有能耐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同意这种看法。 |
(1)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
(2) 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
(3)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
【小题4】作者认为金眉生在哪几个方面强于自己?请简要归纳。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小题2】文中“韩氏”指_________,他提出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写出一个主张即可)。
【小题3】根据文意,写出作者在上面的文段中表达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陶朱公庙碑记
(宋)吴处厚
穷之与达系乎命,用之与舍系乎时,时之与丧在乎天,去之与就在乎我。四者,古君子出处之大节而公独兼而得之,不亦智矣乎?
公之事业详于《国语》《史记》《吴越春秋》。当是时,吴与越相持几三十年,吴常胜,越常败。吴譬则虎,越譬则鼠;吴譬则狼,越譬则羊,勾践之命在于夫差掌握中数矣。公力与皋如、计倪、诸稽郢、大夫种诸臣谋,间关险阻,未尝少变其节。乃说勾践卑词重币,顿颡屈膝,籍其馆库,质其妻子,为吴奴虏。及囚石室,又说饮溲尝恶,以媚夫差。而夫差不悟,乃伐齐而舍越,复贪与诸侯会于黄池。及越焚姑苏入其郭,犹与晋午争长,不以为恤。既而岁饥民罢,而国之轻锐尽死于晋,祸稔数极。公卒与越之君臣,因其困,乘其敝,一举而灭之。故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此之谓乎!
君王之耻已雪,霸国之业已成,则邑万户,禄万钟,为师尚父,宠之终身,固其宜也。公以为功名不可以多得,富责不可以长保。瞥然轻舟,飘然五湖。投绅笏如柴栅,弃妻孥如敝屣,冥冥而飞,汩汩而逝,网不能绊,缴不能弋,乌喙虽长而不能啄,属缕虽利而不能割。存耶,亡耶,死风波耶?葬鱼鳖耶?泛溟渤,登蓬莱,羽化而仙耶?俱不可得而知也!遂令王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旬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与夫贪权冒功而血刀锯为鱼为肉为葅为醢者岂同年而语哉!
余尝按越之《图经》,得公庙于诸暨陶朱山下。俗说公本诸暨人,今净观寺即其故宅也。乡曰陶朱之乡,岩曰范蠡之岩,井曰鸱夷之井,俱因公而得名也。年祀遥阔,不可得详。庙宇庳窄,芜坏不治,属岁荐饥,民又乏饷。余尝至其下徘徊观览,恻然于怀者数四。盖碑者悲也,君子之所以述往事,悲来者也,因书以为吊焉。词曰:
越山叠叠兮,越水环环。公有庙兮,山水之间。屋其三架兮,门鐍户开。庭墁不治兮,野草萋萋。豚蹄乏饷兮,岁歉民悭。香火阒冷兮,巫休祀闲。颓廊梗雨兮,古木号寒。饿鼠昼啸兮,饥鸦冥还。功磨日月兮,名揭邱山。遗像可挹兮,高风莫攀。我来怆古兮,愤泪一潸。秋色著树兮,霜叶初殷。青史传信兮,灼不可删。千古万古兮,云痴石顽。
(选自《会稽掇英总录》,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关险阻 间关:道路、路途 |
B.瞥然轻舟 瞥然:忽然、迅速的样子 |
C.余尝按越之《图经》 按:巡察、查看 |
D.岁歉民悭 悭:悭吝、节俭 |
A.复贪与诸侯会于黄池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B.此之谓乎 恐年岁之不吾与 |
C.恻然于怀者数四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D.因书以为吊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A.作者认为,陶朱公的成功,在于清醒认识“保持强盛要顺从天道,使国家转危为安要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政事要顺从地道”的道理。 |
B.文章第三节叙述陶朱公功成身退、飘然五湖的事迹,议论这一行为的人生价值,对比中肯定其出世独秀的精神,体现了积极的家国意识。 |
C.文章结尾采用骚体诗的形式,极富韵律美。吊辞中指出陶朱公庙虽庙宇破败,庭墁不治,但是陶朱公的功勋永存,青史传信,万古流芳。 |
D.本文用词生动,思辨犀利,结构谨严。在论人叙事中阐明人生哲理,做到叙人述史绘景论理抒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是碑文中的佳作。 |
遂令王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旬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与夫贪权冒功而血刀锯为鱼为肉为葅为醢者岂同年而语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岁饥民罢,而国之轻锐尽死于晋,祸稔数极。
(2)庙字庳窄,芜坏不治,属岁荐饥,民又乏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小题2】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的义利观。
蔡君山墓铭
[宋]欧阳修
予友蔡君谟之弟曰君山,为开封府太康主簿,时予与君谟皆为馆阁校勘,居京师,君山数往来其兄家,见其以县事决于其府。府尹吴遵路素刚,好以严惮下吏,君山年少位卑,能不慑屈,而得尽其事之详,吴公独喜,以君山为能。予始知君山敏于为吏,而未知其他也。
明年,君谟南归拜其亲,夏,京师大役,君山以疾卒于县。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县之人哀其贫,以钱二百千为其赙。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为吏,不可以此污吾夫!”拒而不受。于是又知君山能以惠爱其县人,而以廉化其妻妾也!
君山闲尝语予曰:“天子以六科策天下,而学者以记问应对为事,非古取士之意也!吾独不然,乃昼夜自苦为学!”及其亡也,君谟发其遗稿,得十数万言,皆当世之务。其后逾年,天子与大臣讲天下利害为条目,其所改更,于君山之稿,十得其五六,于是又知君山为天下之奇才也!
君山景祐中举进士,初为长溪县尉,县媪二子渔于海而亡,媪指某氏为仇,告县捕贼。县吏难之,皆曰:“海有风波,岂知其不水死乎?且果为仇所杀,若尸不得,则于法不可理。”君山独曰:“媪色有冤,吾不可不为理!”乃阴察仇家,得其迹,与媪约曰:“吾与汝宿海上,其十日不得尸,则为媪受捕贼之责。”凡宿七日,海水潮,二尸浮而至,验之,皆杀也,乃捕仇家伏法。
民有夫妇偕出,而盗杀其守舍子者,君山亟召里民毕会环坐,而熟视之,指一人曰:“此杀人者也!”讯之果伏众莫知其以何术得也长溪人至今喜道君山事多如此曰前史所载能吏号如神明不过此也
自天子与大臣条天下事,而屡下举吏之法,尤欲官无大小,必得其才。方求天下能吏,而君山死矣,此可为痛惜者也!
君山讳高,享年二十有八,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今年君谟又归迎其亲,自太康取其柩以归,将于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所。且谓余曰:“吾兄弟始去其亲,而来京师,欲以仕宦为亲荣,今幸还家,吾弟独以柩归,甚矣!老者之爱其子也,何以塞吾亲之悲?子能为我铭君山乎?”
乃为之铭曰:“呜呼!吾闻仁义之行于天下也,可使父不哭子,老不哭幼。嗟夫君山,不得其寿,父母七十,扶行送柩,退之有言:死孰为夭!子墓予铭,其传不朽,庶几以此,慰其父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以六科策天下 策:策试 |
B.县吏难之 难:诘难 |
C.乃阴察仇家 阴:暗中 |
D.而熟视之 熟:仔细 |
A.见其以县事决于其府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B.乃阴察仇家 今君乃亡赵走燕 |
C.子能为我铭君山乎 为击破沛公军 |
D.老者之爱其子也 暴秦之欲无厌 |
A.君山向来为官清廉,推行惠政爱护百姓。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拒绝接受县里人筹集的给他家办丧葬用的二百千钱。 |
B.对当时大多学者把记问典故和诗赋应对当作本事的观念君山独不以为然,他不分昼夜刻苦学习实务的知识,并留下相关文稿。 |
C.作者借用韩愈先生的话来表明一个人若才行高于当世,即使年纪轻轻而亡也不能说是短命,像君山这样是死而不朽的。 |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叙述君山的生平经历中表达了对他才干和品德的赞赏,但遗憾天子没有访求他这样的能吏。 |
讯之果伏众莫知其以何术得也长溪人至今喜道君山事多如此曰前史所载能吏号如神明不过此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与大臣讲天下利害为条目,其所改更,于君山之稿,十得其五六。
②欲以仕宦为亲荣,今幸还家,吾弟独以柩归,甚矣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D.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A.才能不及中人。 |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C.古之学者必有师。 |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送陈庭学记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作者:宋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嗜奇之士恨焉 恨:痛恨 |
B.于是其诗益工 工:擅长 |
C.会余于京师 会:适逢 |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及至 |
A.诸葛武侯之所居 赋咏歌呼之所 |
B.则以告余 农人告余以春及 |
C.非材有文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 |
D.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吾尝跂而望矣 |
A.则以告余 竖子不足与谋 |
B.成都,川蜀之要地 刘备,天下枭雄 |
C.会余于京师 而今安在哉 |
D.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
B.既览必发为诗 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
B.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
C.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恳切诚挚。 |
跨 马 行 篁 竹 间 山 高 者 累 旬 日 不 见 其 巅 际 临 上 而 俯 视 绝 壑 万 仞 杳 莫 测 其 所 穷 肝 胆 为 之 掉 栗 水 行 则 江 石 悍 利 波 恶 涡 诡 舟 一 失 势 尺 寸 辄 糜 碎 土 沉 下 饱 鱼 鳖
【小题7】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游历山水之间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