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其葬,高大其   垄:田垄 
B.据以其所有我 共:  同“供”
C.暮夜求,必吾 存:问候 
D.今四之民    封:疆界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  )
A.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B.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C.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D.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小题4】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0 10:1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外出的人
【小题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身也,则耻师焉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句读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小题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岁 罪: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移其粟河东
B.请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申以孝悌之义/鸡豚狗彘
D.然不王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4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miù)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3)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其后之曰“褒禅”
(2)其下平旷,有泉出   
(3)问其深,其好游者不能也   
(4)余之力尚足入,火尚足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记叙景物的顺序是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
B.开篇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C.第2段先详细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D.作者本应该继续寻幽访胜,走到前洞,因为听了倦怠者的话,退出洞来。一个“悔”字,概括出了作者的心情,引起下文的议论。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