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臣之所好者,     
(2)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      
(4)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小题2】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小题3】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
(2)第二阶段:      。
(3)第三阶段:      。
【小题4】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8 05:35: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责生书院说①
(明)汤显祖
①天地之性人为责,人反自贱者何□?
②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② ,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③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吾前时昧于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来,偶读至伊尹曰③:“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乃叹曰谓之天民,当如是矣。”始知“君子学道则爱人”。故每过郡县,其长吏及诸生中有可语者,未尝不进此言。而徐闻长熊公④,爱人者也。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且徘徊于余,不忍余去也。故书《贵生说》以谢之。
注①贵生书院:汤显祖谪官徐闻典史,修葺贵生书院。②郊与: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③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④熊公:熊敏,江西新昌人,徐闻知县。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B.乎C.焉D.耳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孟、孔的话论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仁孝”的重要性
B.通过孟、孔的话强调“仁孝”的重要性,直接揭示人自贱的原因
C.用孟、孔的话阐释“知生则贵生”的道理,强调“知生”的重要性。
D.引用孟、孔的话进行对比,论述“大人之学在于仁孝”的重要意义
【小题3】分析第③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先前对生活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态度亲呢不够庄重。
B.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C.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轻视侮辱。
D.我先前对生理的规律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未赴。丁内艰。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每岁春行田,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争趋事,地无遗力。民石安儿等,流离积年,至是,闻风复业。印识文簿,畀社长藏之,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他日买羊,刘智社民李,持酒来见,诉其弟匿羊,思诚叱之退。王青兄弟四人,友爱弥笃,思诚至其家,取酒劝酬,欢同骨肉。李之兄弟相谓曰:“我等终不敢见尹矣。”各具酒食相切责,悔前过,析居三十年,复还同爨

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俄升编修。文宗在奎章阁,有旨取国史阅之,左右舁匮以往,院长贰无敢言。思诚在末僚,独跪阁下争曰:“国史纪当代人君善恶,自古天子无观阅之者。”事遂。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章上,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巡行郡县,土官有于元帅者,恃势鱼肉人,恐事觉,阴遣其子迓思诚于道。思诚缚之,悉发其阴私,痛惩其罪,一道震肃。移浙西。达识帖睦迩时为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臣有隙,嗾思诚劾之,思诚曰:“吾为天子耳目,不为台臣鹰犬也。”不听。已而闻行省平章左吉贪墨,浙民多怨之,思诚奏疏其罪,流之海南。思诚刚直,人多嫉之。御史大夫纳麟,诬参政孔思立受赇事,或欲连中思诚,纳麟曰:“吕左丞素有廉声,难以及之。”遂止。后任光禄大夫、大司农。俄得疾,以至正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卒,年六十有五。

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有文集若干卷、《两汉通纪》若干卷。谥忠肃。

(选自《元史•吕思诚传》,有删改)

注:①畀:bì,给与。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舁:yú,抬。④迓:yà,迎接。⑤嗾:sǒu,教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岁   罪:归咎
B.畜勤敏者 树:树木
C.事遂     寝:停止
D.思诚刚直 素:向来
【小题2】下列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
B.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
C.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
D.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通过层层铺叙,将美好的前景渲染得有声有色,最后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
B.吕思诚对民户按等级摊派徭役,奖励农桑,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使流离外出者也闻风还乡,开荒种地,并倡导兄弟友爱。
C.文宗要取阅国史,长官们不敢违旨,只有思诚敢于直言谏止。彻里帖木儿扰乱朝政,皇帝偏袒他,思诚立即交印辞职。
D.吕思诚曾告发左吉祸害百姓,使左吉被革职流放海南。御史大夫纳麟,诬告参政孔思立受贿,并想借机中伤思诚,但因思诚廉洁之名,终不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
(3)土官有于元帅者,恃势鱼肉人,恐事觉,阴遣其子迓思诚于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所命名,之楣间揭:揭开
B.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力于无穷也宣:效力、尽力
C.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蠖 屈:不得志
D.贻孙子,于乐兮胥:全、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从故居迁县东门吾于周氏见
B.公所命名乃复科名望其子
C.因园中构屋五楹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D.诸子读书间而人方望大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⑶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⑷ 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D.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小题5】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