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驎騄駬,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取材于《战国策•齐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闻之 过:错误
B.天子受籍 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   大伯:即“太伯”,霸主
D.先生王斗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制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先生王斗造门欲见齐宣王 未报秦施伐其师
B.宣王趋而迎之于门    石势为楼
C.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固愿得士治之 余光绪己亥四月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会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齐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____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 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   B. ①④⑤   C.①③⑤    D. ②③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齐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齐宣王勃然大怒。
C.齐宣王虽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能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小题1】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为:是
D.顷之未发,太子之 迟:来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古人讲求礼仪,尊卑有序,对别人要用尊称敬称,对自己要用谦称。文中的“足下”“仆”“臣”都是谦称,“卿”是尊称。
C.文中“邑”指封邑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奖励,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被封邑的人可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D.“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比如用太子丹的“恐惧”来表现荆轲的沉着冷静,用秦武阳表现荆轲的“大勇”,用樊於期自刎反衬荆轲的足智多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头发上指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①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逃跑
C.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不如因善遇
B.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臣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特意先向张良详细了解他俩的旧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因此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邦所灭埋下了伏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而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
D.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见:被
【小题2】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他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创作的,共33篇,分为十二策。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
B.“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府库”意思是:封上官府的仓库。
C.“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1)下列加横线的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而燕国见之耻除矣   陵:侵犯,欺侮
B.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C.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阻挡
D.旦日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秦军旦暮渡易水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下列各项对于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执事”是古人对他人的敬称,类似的还有“足下”“公”“子”等,“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君”就是一个敬词。
B.伯、仲、叔、季是我国古代兄弟间的排行次序,其中“伯”指老大,“仲”排行老二,“季”指最小的,但未必就指老四。
C.古人特别重视祭祀,很多有特殊意义的词都和祭祀有关。比如“社稷”一词的本义指祭祀土神和谷神,后来被用来代指国家。
D.《史记》位列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之首,和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一样都属于纪传体通史。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敦。”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足下,古代下级称谓上级,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幽王击鼓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⑤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⑦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

(注) ①宅:居住,这里指处于。②丰、镐:地名,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③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④王路:官道。 ⑤即:如果。 ⑥褒姒:幽王的宠妃。 ⑦丽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戎寇至(______) ②褒姒大,喜之(______)
因数击鼓(______) (______)
④置鼓上(______)
【小题2】文章活画了一个昏君的形象,请按要求摘录原文。(多摘少摘不得分)
①荒淫:_________________
②昏庸: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场: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为天下笑。
【小题4】这个故事传说给人以启示,请你说说:
①给平常人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②给为官者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③给执法者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注):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输盘   诎:通“屈”,理屈
B.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寇:敌人
C.杀臣,不能绝也   虽:即使
D.不可谓类   知:明白事理
【小题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B.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C.斗折蛇行,明灭可   胡不我于王
D.公输盘为我云梯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胡不已乎?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小题4】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