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逃跑
C.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不如因善遇
B.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臣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特意先向张良详细了解他俩的旧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因此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邦所灭埋下了伏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9: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了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顶伯欲活张良,夜件见良,因以文谕顶羽,顶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羁押
B.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父老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D.沛公其计 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B.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亚父(《鸿门宴》)
C.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鸿门宴》)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
B.刘邦善于釆纳下言。他釆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戮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胸,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王阖庐元年,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贤士   阴:暗中
B.乃伍子胥 客:宾客
C.公子光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举:推荐、任命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B.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C.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D.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公子光善于择人的一组 (   )
①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②我身,子之身也
③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④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⑤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⑥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
(2)课内翻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素留侯张良 善:善待
B. 秦时与臣 游:游玩
C. 约为婚姻 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D. 吏民   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谁大王为此计者    且君尝晋军赐矣
B. 不如善遇之 相如持璧却立
C. 夜驰沛公军 邻厚,君之薄也
D. 具沛公言报项王    焉用亡郑陪邻
【小题3】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即使是在项伯向他通风报信,告知项羽要大举进攻刘邦,劝他及早离开刘邦军队,不要与刘玉石俱焚时,他也没有动摇对刘的忠心。
B. 项伯在夜见张良、刘邦后,回到军营对项羽进行了劝谏。其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
C. 刘邦关键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充分表现了他的笼络人心,巧舌如簧。
D. 西方作品习惯于用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而中国古代作品如《史记》,则擅长用极简练的动作与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小题1】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跟从高祖从丰县起兵,后相继攻下了沛县、胡陵、方与。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的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高祖卧病,大臣都不敢入内觐见,但樊哙却敢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表现了他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
D.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司马迁《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项羽虽然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首先以坐北朝南为尊,其次是坐西向东,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充分显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
D.文中“卧禁中”的“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