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与动物思维的区别

包 林

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已有过关注。典故里说,庄子看着逍遥自在的鱼,羡慕不已。有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鱼会快乐呢?庄子云,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当然,庄子这种回答确实有点狡狯,但动物有意识的表现,这是今天认知科学公认的事实。特别是我们知道,高级哺乳动物已经有了大脑皮层,它们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具备了动物的心理,它们有的行为相当复杂,目的性十分明显。在战争中或一些传奇故事中,一些战马或狗,对主人忠诚无比,有的为了救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其认知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福尔克·阿尔茨特等认为,动物具有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
一些实验或事实表明,猩猩和海豚也会“故意”,如在一个海洋馆里,当人们要求一只海豚做某个动作时,它故意反复做错,人们发现它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探究原因,发现可能是它厌倦了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当然,动物的故意,与人的故意还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在脑中形成概念。实验表明,海豚能对人们提出的问话做出回答。其中,87%的回答是正确的。如在美国檀香山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里,训练者问海豚“凤凰”,池中有没有球,如果有,它会回答有,否则就回答无。它还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语义规则。训练者做出“网在篮子里”的手势,海豚“凤凰”就会把网丢在篮子里,做出“篮子在网里”手势,它就会把篮子丢在网里。这两句话的结构是相同的,但语义不同,而海豚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但是,动物不会后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表示后悔可能是人的专利。虽然动物在情感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表现,例如高兴、愤怒等,但它们显然还不会做出“妒忌”等这样高级的情感行为来,这种情感又只有人类才拥有。
动物能够理解一般简单的话语。我的一位邻居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宠物狗很聪明,能听懂很多日常对话,令人不胜惊奇。平时都是他带狗出去散步,但是有一天傍晚,他对妻子说,你带它出去散一会儿步吧,我今天不去了,歇一会儿。一直在屋角里趴着的狗忽地站起来,跑到门口,回头望着女主人,等着她出发。克里克认为,某些高等哺乳动物可能具有意识的某些重要特征。虽然它们没有语言,但仍可以有意识的关键特征。争论某些低等动物如章鱼是否有意识,是无益的(它使我们想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比赛中,德国的那只神奇预言家章鱼保罗)。因为,“意识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当我们无论从原理上,还是细节上都清楚了解人类的意识时,这才是我们考虑非常低等动物的意识的时候”。
动物甚至有能够产生灵光一现的意识的表现。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皇帝新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关在房间里的黑猩猩,看见一根香蕉悬挂在天花板上刚好够不着,房间里有一个大盒子。一开始,它看着香蕉烦躁不安,然后,它原先阴郁的脸忽然“发亮起来”,它的眼光从香蕉移到盒子那里,再移到香蕉下面,它欢呼了起来,以极其高昂的情绪翻一个跟斗到了盒子旁边去,它把盒子推到香蕉下面,完全确信自己会成功。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会怀疑类人猿体验到真正的“灵光一现”。这个故事表明,在灵长类动物那里,有着基本的推理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思维。而且,我们知道动物有情感。有时,动物的思维水平会出乎人的预料之外。当然,动物的思维还只是低级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本质不同。
当然,动物也有学习的能力,马戏团里的动物按照人的指令,能学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2011年有报道说,有一家人的一只鹦鹉在去年冬季时走失,第二年开春后它又找回了家,但它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是,能够站在枝头上学鸡叫,并且叫得很像。人们猜想,这个冬天它一定是在某个鸡窝里度过的。丹尼尔·丹尼特认为,跟我们一样,绝大多数动物都有一些活动是按程式来控制,来实行“自动驾驶”的,不会在它们上面用上全部能力,这些活动事实上受控于它们大脑的某些特化子系统。当一个特化警报被触发时,动物的神经系统就会动员起来,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动物没有人一样的大脑组织,没有人的大脑软件所能达到的功能,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复杂的推理、预见、发现事物的规律与联系,等等。这种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动物都是靠本能生存,它们都是经验主义者。

(节选自《思维的模式》)

【小题1】作者是怎样说明“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的?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庄子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概括动物具有哪些“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
【小题4】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08: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①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②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③“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④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⑸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小题1】作者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许多特点。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它胆小怯懦,“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B.包弟安静,“夜晚……有人走过,……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C.包弟机灵可爱,逗人喜欢,“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D.包弟忠实于主人,我们去广州过春节,“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高兴亲热的“不住地摇头摆尾”。
【小题2】选出作者在描写小狗包弟时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正面描写,例如“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引起客人发笑”
B.侧面描写,作者写由起女士等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
C.正面描写,例如作者听妹妹们说的那段故事。
D.作者写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关心和怀念,是为了表现包弟的可爱,说明包弟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朋友,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且是全人类的朋友,借以揭示包弟之死的悲剧意义。
【小题3】上述选文的第③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选出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
A.文中重复上段的最后一句“您的小狗怎么样?”用顶真的手法紧乘了上段。
B.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
C.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D.段末用“然而”一转,自然地由写平时的包弟过渡到写文革中的包弟。
【小题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十年“文革”期间,人的尊严被严重的践踏,人自身尚且难以保全,当然也就很难照顾到一只小狗了。但是,巴金却为包弟的悲惨遭遇一直自责不休,这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B.包弟在那时的遭遇并不是单一的,他的悲剧其实代表了很多人所遭受的不幸。
C.巴金在怀念包弟,他同时也在怀念曾经与他患难与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妻子萧珊。
D.巴金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一直对包弟愧疚不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有朝一日要向他问起包弟的情况。
【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者一家就愈是不忍它离开,而且,这也为下文作者的忏悔作铺垫。
B.作者反复表述自己的忏悔之“痛”,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这种“痛”仍然在提醒着作者。
C.送走包弟给作者留下了满园的创伤,心仿佛在油锅里熬煎,后来这种煎熬因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而终结。
D.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家永久的心灵伤痛,作者将永久怀念包弟,想向包弟表示自己一生的歉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E. 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