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_______________
(2)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 (2)秦兵旦暮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
(3)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 (4)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 (5)箕踞以骂曰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_____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__(2)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
例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D.岭峤微草,凌冬不凋 |
游侠列传序(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①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②,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③,闾巷④人也,读书怀独行⑤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⑥,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厄困,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今拘学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⑧,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⑨,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⑩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⑪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选自《史记》)
(简注)①学士:指儒家学者。②“至如”三句:指汉代公孙弘、张汤等人。公孙弘以儒术为武帝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皆以阿谀人主而闻名当世,为作者不满。春秋,泛指史书。③季次、原宪:皆孔子弟子。季次生平未曾出仕。原宪曾居于乱草穷巷而不以贫为耻。④闾巷:里巷,指民间。⑤独行:指独守个人的节操而不随波逐流。⑥轨:合。正义,此指国家法令。⑦拘学:拘泥于教条的学者。此指季次、原宪之类。以下的话是反话。⑧卑论:放低论调。侪俗:混同于流俗。侪:同类、同辈。⑨设:建立。这里是重视的意思。然诺:信守诺言。⑩间者:杰出的人。⑪要:要之,总之。(阅读指要)
游侠是出身于下层的,除暴安良的英雄,他们讲信义,救危难,不畏强暴,往往干犯当时政府的法令,儒墨法三家都轻视游侠,当政者反对游侠,唯独作者力排众议,立传加以歌颂,态度鲜明,显示了不同寻常的见解和胆识。文中以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的儒者季次、原宪作为陪衬,极力阐明游侠高尚和可贵的品行,读后令人折服。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固无可言者(______) (2)褐衣疏食不厌(______)
(3)而弟子志之倦(______) (4)羞伐其德(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多”与“盖亦有足多者焉”句中“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 B.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D.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
A.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 | B.而弟子志之不倦 |
C.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 | D.诚使乡曲之侠 |
A.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 |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D.赢得仓皇北顾 |
(1)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2)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西周终成王道
刘 安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①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②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③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④,躬擐甲胄⑤,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⑥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⑦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简注)①康梁:沉溺于逸乐。②刳(kū):剖,剖开。③垂:天与地交接处,指极远地区。④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辞,指不精良。⑤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上铠甲。擐,穿。⑤股肱:大腿、手臂。比喻辅助的大臣。这里用作动词。⑦述:遵循。
(阅读指要)
文章概述了商纣王无道横行、酷烈残暴,周文王、武王两代国君用太公之谋励精图治,修文德使天下归附,并讨伐暴君,终成王道。而武王以后,成王年幼,奸臣贼子妄图犯上作乱,周公辅助王室,佑护天子,镇抚诸侯,行礼仪教化,移风易俗,终于安定天下。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地方不过百里(______) (2)文王业之而不卒(______)
(3)武主欲昭文王之令德(______) (4)以此移风易俗(______)
【小题2】“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中文王的“令德”具体指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多行不义必自毙,纣王自取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他无视天下百姓,失去民心。 |
B.文王虽修德行义,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犯上作乱,不足为后世训。 |
C.武王尽管经牧野之战而登天子之位,但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守成之策。 |
D.天行有常,大道昭彰,王侯将相,唯有德有力者居之。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总结概括文章中“太公之谋”和“周公之训”各自的特征。
“太公之谋”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之训”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信
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①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②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③,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中郎。数以策干项羽,项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④。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拜将封侯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日:“公,小人也,为德不足。”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简注)①蓐同“褥”。②王孙:等于说公子。③戏(huī)下:同“麾下”,犹言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④连敖:管粮草(一说,管接待宾客)的小官。(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韩信拜将封侯前的几件事。大凡英雄豪杰一类人物,必定有过人的操守,有常人感情上不能忍受的气度。天下有大勇之人,遇事不惊慌,冒犯他也能忍辱,这是因为他抱负宏大,志向高远。韩信为布衣时,曾经遭亭长之妻的嫌恶,遭漂母的怒责,遭屠市少年的羞辱。在汉王那里任小官时,曾经因犯法判斩差点被杀。后来幸亏他抓住机遇,出奇言而获释免斩,又被萧何赏识而拜将封侯。文章末段的补叙,颇令人回味。作者记事生动传神,有声有色。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信孰视之(____________) (2)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____________)
(3)坐法当斩(____________) (4)我宁不能杀之耶(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 B.大丈夫不能自食 |
C.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 D.大王必欲急臣 |
A.因跳踉大矙,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
A.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 B.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
C.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信)为中郎 |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信)而不斩 |
(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上未之奇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①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③,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③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疆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②泻卤:盐碱地。③襁至:络绎而来。【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________)
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________)
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_______)
④尚有患贫(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两项是( )( )
A.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 |
B.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
C.是以齐富彊至于威、宣也 |
D.此非空言也 |
A.农不出则乏其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B.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
C.人富而仁义附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失势则客无所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1)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2)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决而往朝焉。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工商虞四者都不可偏废,它们是百姓衣食的源泉,大小和富裕成正比。 |
B.姜太公继承管仲的事业,使中衰的齐国得以振兴,一直延续到威、宣王之时。 |
C.经济状况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君子富有就行仁德,小人富有就做力及之事。 |
D.不论是天子、诸侯、大夫、百姓,本性都是害怕贫穷的,所以会趋利而行。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极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 ① , ② ,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 。
(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补充文中名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余威震于殊俗
(2)而迁徙之徒也
(3)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 B.赢粮而景从 | C.流血漂橹 | D.外连衡而斗诸侯 |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5】第二段中,作者从___________才能不足、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陈涉这个人物,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是一篇政论文,《项氏家说》评“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辨亡,皆赋体也”,更有人认为此文是古今第一篇“气盛”之文。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请以第三段为例,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_____________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_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_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_____________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_____________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山东省。
(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详细说来。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②。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③将泛④,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⑤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⑥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⑦;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⑧,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⑨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简注)①管子: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的国相,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②屈(jué):竭尽,缺乏。③大命:指国家的命运。④泛(fěng):倾覆,覆灭。⑤卖爵:西汉时百姓可以获得较低的爵位,逢到凶年恶岁时,又可转卖爵位以换取衣食。⑥阽(diàn)危:危险。⑦衡击:横行抢劫。衡,通“横”。⑧畮:同“亩”。⑨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廪,同“懔”。
(阅读指要)
本文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通过古今对比,来论述有关积贮的重要意义。作者直陈政见,针砭时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情真意切,用心良苦。
(阅读训练)【小题1】贾谊,又称__________,我们高中阶段学过他的《__________》,其遭际令人感伤,李商隐有“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之慨叹。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用之亡度(________) (2)靡之者甚多(________)
(3)禹、汤被之矣(________)(4)怀敌附远(________)
【小题3】文章开宗明义,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意义;接着对比古今,批陈现实,从而正面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进而提出引导百姓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措施。
【小题4】第三段论述旱灾兵祸可能会带来的可怕后果有:(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