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
B.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变弱 |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 |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
A.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B.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A.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 |
B.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 |
C.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 |
D.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⑥ 义不食周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
C.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
D.而伯夷、叔齐耻之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不拘于时 |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吾其还也 |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越国以鄙远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⑥ 义不食周粟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 名词,________________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子亦有异闻乎 名词,________________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________________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________________
远在绝域,不知死生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____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副词,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________________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 名词,________________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子亦有异闻乎 名词,________________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________________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________________
远在绝域,不知死生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____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副词,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________________
①木直中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北冥①有鱼,其名为②鲲(①通“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动词,_________)
(3)怒①而②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①动词,__________连词,________构助词,________。
(4)是①鸟也,海运②则将徙于南冥(①代词,________。②___________)
(5)《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___________)
(6)鹏之①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①助词,_____。②动词,______。③名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介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7)野马①也,尘埃也,生物之以②息相吹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哺乳动物。②介词,______)
(8)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①句首发语词,_______。②动词,_____)
(9)故九万里,则风斯①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②风(①副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①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①动词,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______)
(11)我决①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④九万里而南⑤为(①形容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③动词,________。④动词,_______。⑤名词作动词,_______)
(12)适①莽苍者,三餐而反②,腹犹果然③(①动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
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3)之①二虫又何知②(①指示代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
(1)北冥①有鱼,其名为②鲲(①通“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动词,_________)
(3)怒①而②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①动词,__________连词,________构助词,________。
(4)是①鸟也,海运②则将徙于南冥(①代词,________。②___________)
(5)《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___________)
(6)鹏之①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①助词,_____。②动词,______。③名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介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7)野马①也,尘埃也,生物之以②息相吹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哺乳动物。②介词,______)
(8)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①句首发语词,_______。②动词,_____)
(9)故九万里,则风斯①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②风(①副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①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①动词,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______)
(11)我决①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④九万里而南⑤为(①形容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③动词,________。④动词,_______。⑤名词作动词,_______)
(12)适①莽苍者,三餐而反②,腹犹果然③(①动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
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3)之①二虫又何知②(①指示代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
学习古代散文,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实虚词,注重积累,更要总结规律。请同学们找出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 爱:喜欢 |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 称:相称 |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夫知①效②一官,行比③一乡,德合④一君,而⑤征⑥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①名词,____。②动词,____。③动词,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⑤通“_______”,____。
⑥动词,________)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________)
(3)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③之而不加沮④(①副词,_____。②动词,_____。③动词,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4)辩乎荣辱之境(动词,_______)
(5)虽然①,犹有未树②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今义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②名词用作动词,_____)
(6)夫列子御①风而行,泠②然善也(①动词,_______。②形容词,________)
(7)彼于致①福者,未数数②然也(①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②______)
(8)犹有所待者也(_______)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①六气之辩②(①动词,________。②通“_______”)
(10)至人无己①,神人无功②,圣人无名③(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1)故夫知①效②一官,行比③一乡,德合④一君,而⑤征⑥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①名词,____。②动词,____。③动词,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⑤通“_______”,____。
⑥动词,________)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________)
(3)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③之而不加沮④(①副词,_____。②动词,_____。③动词,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4)辩乎荣辱之境(动词,_______)
(5)虽然①,犹有未树②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今义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②名词用作动词,_____)
(6)夫列子御①风而行,泠②然善也(①动词,_______。②形容词,________)
(7)彼于致①福者,未数数②然也(①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②______)
(8)犹有所待者也(_______)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①六气之辩②(①动词,________。②通“_______”)
(10)至人无己①,神人无功②,圣人无名③(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愿大王宽其罪(______) (2)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______)
(3)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______) (4)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______)
【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2)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4】出自于本段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宋玉“对问”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他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最终想说明_____________。
对楚王问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鳍于碣石,暮宿于孟渚,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楚辞》)
(阅读指要)文章为辞赋体,采用“对问”的形式借题发挥、引譬设喻,面对他人的谗毁进行辩解,表现出宋玉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和愤慨,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意潦倒,同时也表明他不同于常人的远大志向和清高情怀,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自视甚高、落落寡合的性格。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愿大王宽其罪(______) (2)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______)
(3)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______) (4)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______)
【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得毕其辞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左右欲刃相如 | D.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1)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2)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4】出自于本段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宋玉“对问”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他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最终想说明_____________。
名词的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