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加点字。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曰   _______________
(2)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
(1)进兵略地   _______________   (2)秦兵旦暮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
(3)封之   _______________   (4)发尽指冠   _______________   (5)踞以骂曰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未来   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
使使以大王   _______________
意动用法
(1)太子之   _______________(2)群臣之   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26 05:4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④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⑨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至,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B.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D.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由刘向主持编著的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B.“变徵”是七音之一,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昂扬向上。
C.“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践别和送行,如“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现状像箕,这是一中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显示了秦廷的森严和秦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一是缺乏得力的助手,二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所以行动注定要失败。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谓齐王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

王曰:“伐宋利。”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帝:帝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尊齐乎   且:而且
B.此汤、武之举也 举:功业
C.孰与伐宋之利也 孰与:和……相比,哪一个
D.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   启:打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
B.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
C.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
D.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婧惧,乃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晏子惕然而悟。

明日朝,谓景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谓之暴;崇玩好,威严令谓之逆;刑杀不正,谓之贼。夫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也。崇玩好,威严令,是逆民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公曰:“寡人敬受命。”晏子出,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拔植悬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西汉 刘向《列女传》(有删节)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于相晏子之门 (2)罪当死 (3)寡人请自之 (4)晏子惕然而悟
【小题2】下面的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B.北面稽首曰
C.明日朝,谓景公曰
D.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加罪 /  进而问
B.妾闻明君莅国也  / 穷民财力谓
C.又不私恚害公法  / 今必当人祀
D.不损禄加刑  / 妾恐伤执政之法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
(2)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小题5】刘向《列女传》中将所记载的女子分为“母仪”、“贞顺”、“节义”、“辩通”等,你认为“齐伤槐女”应归入上述哪一类?请结合文章第一段阐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其祸至,燕太子丹之  患:担心
B.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C.使于秦,以重利 窥: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相当于汉族天子。
B.避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席地而坐的古人离开坐席而伏于地。
C.合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抗击强大的秦国的策略,与“连横”策略相对。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希望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灭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杀死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小题6】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