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通过描绘湘江秋景,词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句子,有关“怅”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不应该理解为“失意”,认为“怅”字表达了词人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有人认为应该理解为“惯怅感慨”。你是如何理解的?“怅”字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凄清冷淡,而***写的湘江秋景为何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C.“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一反问句,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下阕“忆”后几句写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概括了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在空缺处填上相应诗句。
【小题2】对“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干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小题3】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代的诗词中通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而***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面各项对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
B.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动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
C.***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它借用旧体词的形式,因此,它属于古代诗歌。
D.先秦历史散文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表达了诗人主观的感受,并且深刻地提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以抒情的笔触总括了以上景物的描写。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面上是对自然奥秘的寻求和探索,实际上是对现实中不合理社会秩序的怀疑与挑战。
C.“书生意气”中“书生”指读书之人,这是用来指***和他的同学,用这个词是为了说明他们当时还书生气十足,缺少实践经验。
D.“浪遏飞舟”一句暗示出破浪锐进、奋然前行的气概。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阕中,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抒发了作者哀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C.《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严守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要求,不动声色的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所见到的情景冷静客观地展现出来。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B.“沁园春”“采桑子”是词牌,“长沙”“重阳”是题目;词牌不可以改变,题目则可以随意而定。
C.词的标题和词牌不是一回事,标题关涉内容,词牌限定格式等方面。
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一回事,都是指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