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③,摇笔即毁朱、陆④。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⑤,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屐,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義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
A.“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
C.古代君主坐南朝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
C.黄宗羲开篇点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有为师者的过错。 |
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小题5】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画手戴进
毛先舒
明画手①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塘②人也。
宣宗③喜绘事,御制天纵④。一时⑤待诏⑥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⑦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⑧。画惟红不易著⑨,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⑩,奈何着此钓鱼!”宣宗颔⑪之,遂麾⑫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⑬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抚然⑭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⑮?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⑯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⑰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⑱,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⑲,虽得待诏,亦轗轲⑳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㉑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节选自《虞初新志》)
(简注)①画手:画家。②钱塘:今杭州。③宣宗:明宣宗朱瞻基。④天纵:天才高纵。⑤一时:同时。⑥待诏:这里指供奉内廷的画家。⑦工:画工。⑧水次:水边。⑨著:着色,上色。⑩品服:官服。明朝崇尚红色,故朝廷官员的衣服都是红色。⑪颔(hàn):点头。⑫磨(huī):同“挥”。此处意为挥手,叫人拿走。⑬锻工:这里指制造手工艺品的工匠。⑭抚(wǔ)然:失望的样子。⑮糈(xǔ):粮食。⑯指:这里指手艺。⑰御:佩带。⑱缣(jiān)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⑲数奇(jī):旧时迷信天命,运气不好称“数奇”。数,命运;奇,命运不佳。⑳轗轲:同“坎坷”,形容道路不平坦,比喻不得志。㉑真:真迹。
(阅读指要)戴进原本是个出色的金属工艺家,由于人们对这一民间工艺并不重视,他的许多精美的制作竟被扔进炉子熔化了。于是他改而学画,艺成之后,名高于同时的画家,却受到皇帝近待画臣的妒忌、谗毁,而以“穷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者对这位劳动人民出身的艺术家的坎坷不遇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本文是篇人物传记,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精于剪裁,善于取舍。戴进一生七十五载岁月中经历甚为丰富,但作者裁取不足330字的篇幅,仅精选了两件事而叙之。这两件事是戴进一生中的关键事件。一件是在仁智殿进呈《秋江独钓图》,本来期以荣进,从此摆脱贫困,不料一图献上,竟绝了仕进之途,断送了政治生命。另一件是弃工习面,徒智缣素。这是戴进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戴进因此而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综观作者所选的这两件事,事情虽小,却粗线条地勾勒了戴进一生的主要历程。如此剪裁具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效果。其二,本文采用了倒叙式结构。文中所写两事,弃工习画发生于前,宫殿进图演绎于后,作者却先写后者而后写前者。之所以要颠而倒之,是因为宫殿进图乃戴进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也是重大的挫折,从此画家命运急转直下。作者先叙后事,具有提纲掣领的在用,倒叙式结构的采用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此技不足为也(______) (2)卒成其名(______)
【小题2】说出下列句中代词的具体所指。
(1)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
“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
B.宣宗颌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
C.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
D.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
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小题5】本文选取了两件事情概述戴进荣辱升沉的一生,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均不超过10字)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②,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③,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④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完淳集》)
(简注)①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张溥和陈子龙,都是明末讲究“气节文章”的著名人物。他聪明早慧,八岁能赋诗,十二岁便知军国大事。明亡以后,他束发从军,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均遭失败,后为清兵逮捕,慷慨就义。所作诗文,抒发政治怀抱,反映其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慷慨。有《夏完淳集》。②父:夏完淳父夏允彝,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华亭,兵败沉水死。谥文忠。③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④渭阳情:比喻甥舅之情谊。
(阅读指要)
此文为夏完淳在清顺治四年(1647)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夏允彝妾)的绝笔书。作者在信中抒写了由于清兵入关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惨痛,以及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表现了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与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至死不渝地渴望完成“北塞之举”,实现“中兴再造”,不愧为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文章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全文多用短句,激切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以韵语收束,是一曲视死如归的悲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________) (2)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________)
(3)门衰祚薄,终鲜兄弟(_________) (4)相托之言,慎勿相负(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分”与“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句中“分”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君子 |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D.自分已死久矣 |
A.则席地倚墙而坐 |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生母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示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则应当为国捐躯。 |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别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
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
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
D.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
B.永叔即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并倡导了“古文运动”。 |
C.《史记》是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
D.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故也叫“表字”。 |
A.作者于辛丑年面君回来时,因为丰乐亭、醉翁亭的官员接待,本来有机会游玩两亭,但催促自己尽快赴任的公文阻断了自己游玩的兴致,作者就打算趁着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游玩一下两亭。 |
B.文章第一段以游踪为线索,写了作者观赏了登上醉翁亭、意在亭、梅亭、玻璃亭、老梅亭等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开化寺,并表达了作者的看法: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 |
C.本文传达了山川是借助人的作用而流传千古的思想,如滁阳诸山景色平庸,但一旦有了名人的足迹,有了名人(欧阳修、苏东坡)的垂青,便显现了其游玩的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
D.欧阳修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乐不忌讳醉。苏东坡领悟了欧阳修的见解,他们师生双方,思想不同凡俗,作者也在这次游玩中醒悟了一些道理。 |
(1)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2)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
疾退子传
(明)杨士奇
疾退子名学诗,字崇雅,吉之西昌人。有孝行。元季之乱,安成寇猝入西昌,恣杀掠,母刘氏老病不能行,负之走避隘巷空舍中。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继复有获之,求金已尽矣,昔斤之几毙。继又有寇至,见老母哭其傍,甚哀悯之,予善药傅创,久适苏起,负母走避他处。道遇渠寇,悯之,予酒肉,遣其下导出城渡河。
疾退子少好学,有用世之志。御史刘昭先知县事,以材举,江西行省留为宣使,则慨然叹曰:“士当局促效奔走人阶庭下哉?”即谢病归。无几,县复举送于朝,授固陵税课使,忻然曰:“乘田委吏(注)可以行道。”到官持廉施宽,商贾争欲出其市,所入货羡旧额数倍。秩满,徙平阳,持己爱民如固陵。甫再岁,两目发内障丧明,郡以闻,命致事归,则戚然伤其命之穷也,自号疾退子。
疾退子耿介修洁,不屑意生事。为文章长于诗。既罢官归,辄贫无侍养者。是时里中故人亲友及好义长者,知疾退子生平抱负,争延致之。疾退子日东西往来饮酒,时为歌诗以自适。县令丞皆知而礼之,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阙。疾退子已八十余,气力益衰,贫益甚,然其所操执益坚,不屈人,片语不合,拂袖去不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疾退子非其人欤?
建宁陈士希为县文学,独爱重疾退子,官满将去,念疾退子将无以为终也,倡率素所还往者,为备敛葬之具,乃去。自士希去,知重疾退子者加鲜矣。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不必其有德,即一乡之人奔走阿附之,恐后至,于疾退子则漠然,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何趋向之异乎古哉?盖又有以盛衰存没为戚疏而施诸其同气者,非独于疾退子然也。然疾退子之为人,世其可少乎?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乘田:主管畜牧的小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遇渠寇,悯之 渠:水路 |
B.甫再岁,两目发内障丧明 再:两 |
C.郡以闻,命致事归 闻:使……听到 |
D.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阙 阙:过失,弊病 |
A.元末战乱,疾退子背着母亲四处躲避,多次被贼寇抓获,且被砍伤,后有一个贼寇同情他并给他药品、酒肉,还帮助他和母亲逃离险境。 |
B.疾退子辞官归乡后生活贫困,那些了解他生平抱负的故人亲友就邀请他作客,他也不推辞,时而作诗歌来表达自己恬然自适的心情。 |
C.陈士希很敬重疾退子,在任期结束时,担心自己离职后疾退子的后事没人料理,就倡导平时与疾退子交往的人为疾退子准备敛葬用具。 |
D.作者认为疾退子这样的人为世所需,既感慨疾退子在世间罕有知音,又感慨同时代的人的价值倾向与古人的价值倾向不同。 |
(1)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
(2)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疾退子的品质。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官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消,云鬟装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这里指美女。③鴂:杜鹃。④九畹:这里指兰花。⑤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
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意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
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语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深山幽谷中仍有它的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
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忠贞的美德。 |
卖花老人者,不知何许人。尝渡江,经旬不归,人问之,答曰:“吾访故人殷七七于铁瓮城中耳。”袖_中_出_杜_鹃_花_一_枝_红_芬_可_爱_所_往_来_者_有_笔_道_人_珏_道_人_围_棋_烹_茗_为_乐_昔_琼_花_观_中_有_黄_冠_持_画_一_轴_献_帅_守_字_皆_云_章_鸟_篆_不_可_识_使_人_尾_之_乃_入_观_后_井_中_玉_勾_洞_天_深_处。相传老人或为童子,或为黄鹤,千年于兹矣。识者谓即黄冠后身云。
(选自《虞初新志》)
听蕉记
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差别)。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小题1】根据文意能“听蕉”是由于____________打____________的作用。【小题2】作者从听雨打芭蕉中悟出的哲理是
【小题3】本文描摹雨打芭蕉的声音非常细膩入微,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梅花
宸濠翠妃(注)
绣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注)宸濠翠妃:明代皇室宁王朱宸濠之妃。【小题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不仅有傲霜的姿态,而且还是报春的使者,因此人们咏梅,往往寄托着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所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是也。 |
B.这是一首咏梅诗,巧妙地把闺中女子春情难遣,留恋春色的情思,细腻地刻画出来。 |
C.这首诗中,诗人看梅的观察视角与众不同,不是身处室外直接观物而得,而是身居闺房,刺破窗纸,隔纸窥看,别出心裁。 |
D.“引透寒梅一线香”,诗人通过一孔就能闻得香味,可谓是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
游点苍山记
(明)杨慎
自余为僇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行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尺,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欶建者。癸巳,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由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
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瞑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有罪之人。②网罟(gǔ):渔网。【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
A.关:中国古代构筑城墙等防御设施并有军队常驻守卫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塞、关塞、隘塞的。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 |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可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
C.敕:在古代,指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敕建”的意思就是“皇帝下令建造”。明、清时期也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导。 |
D.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在古代,交税的内容包括赋税、茶税、人头税等。 |
A.第1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
B.第2段记述了作者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
C.第3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
D.第4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
(1)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小题5】《游点苍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均为以“山”为题材的游记散文,但写法上却有不同。阅读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其不同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