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手戴进

毛先舒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抚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成其名。

(节选自《虞初新志》)

(简注)①画手:画家。②钱塘:今杭州。③宣宗:明宣宗朱瞻基。④天纵:天才高纵。⑤一时:同时。⑥待诏:这里指供奉内廷的画家。⑦工:画工。⑧水次:水边。⑨著:着色,上色。⑩品服:官服。明朝崇尚红色,故朝廷官员的衣服都是红色。⑪颔(hàn):点头。⑫磨(huī):同“挥”。此处意为挥手,叫人拿走。⑬锻工:这里指制造手工艺品的工匠。⑭抚(wǔ)然:失望的样子。⑮糈(xǔ):粮食。⑯指:这里指手艺。⑰御:佩带。⑱缣(jiān)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⑲数奇(jī):旧时迷信天命,运气不好称“数奇”。数,命运;奇,命运不佳。⑳轗轲:同“坎坷”,形容道路不平坦,比喻不得志。㉑真:真迹。

(阅读指要)戴进原本是个出色的金属工艺家,由于人们对这一民间工艺并不重视,他的许多精美的制作竟被扔进炉子熔化了。于是他改而学画,艺成之后,名高于同时的画家,却受到皇帝近待画臣的妒忌、谗毁,而以“穷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者对这位劳动人民出身的艺术家的坎坷不遇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本文是篇人物传记,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精于剪裁,善于取舍。戴进一生七十五载岁月中经历甚为丰富,但作者裁取不足330字的篇幅,仅精选了两件事而叙之。这两件事是戴进一生中的关键事件。一件是在仁智殿进呈《秋江独钓图》,本来期以荣进,从此摆脱贫困,不料一图献上,竟绝了仕进之途,断送了政治生命。另一件是弃工习面,徒智缣素。这是戴进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戴进因此而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综观作者所选的这两件事,事情虽小,却粗线条地勾勒了戴进一生的主要历程。如此剪裁具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效果。其二,本文采用了倒叙式结构。文中所写两事,弃工习画发生于前,宫殿进图演绎于后,作者却先写后者而后写前者。之所以要颠而倒之,是因为宫殿进图乃戴进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也是重大的挫折,从此画家命运急转直下。作者先叙后事,具有提纲掣领的在用,倒叙式结构的采用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此技不为也(______)   (2)成其名(______)
【小题2】说出下列句中代词的具体所指。
(1)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
“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B.宣宗颌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C.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D.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小题5】本文选取了两件事情概述戴进荣辱升沉的一生,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均不超过1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2:5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
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处士墓志铭
王阳明
处士讳泰,字思易。父刚,祖仲彰,曾祖胜一。世居山阴之钱清。刚戍辽左,娶马氏,生处士。正统甲子,处士生十二年矣,始从其父自辽来归。当是时,陈虽巨族,然已三世外戍,基业凋废殆尽。处士归,与其弟耕于清江之上,数年遂复其故。处士狷介纯笃,处其乡族亲党,无内外少长戚疏,朴直无委曲;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故其生也,人争信惮;其死也,莫不哀思之。处士于书史仅涉猎,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郡中名流以百数,皆雕绘藻饰,熻熠以贾声誉;然称隐逸之良,必于处士,皆以为有先太丘之风焉。弘治癸亥正月庚寅以疾卒,年七十二。九月己丑,其子琢卜葬于郡西之回龙山。
初,处士与同郡罗周、管士弘、朱张弟涎友,以善交称。成化间,涎以岁贡至京。某时为童子,闻涎道处士,心窃慕之。至是归,求其庐,则既死矣。涎侄孙节与予游,以世交之谊为处士请铭。且曰:“先生于处士心与之久矣,即为之铭,亦延陵挂剑之意耶。”予曰:“诺。”明日,与琢以状来请。
惟陈氏世有显闻。刚之代父戍辽也,甫年十四。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累立战功,出奇计。当封赏,辄为当事者沮抑,竟死牖下。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性孝友,属其家多难,收养其弟侄之孤,掇拾扶持,不忍舍去,遂终其身。琢亦能诗有行。次子玠、三孙徕、卫、及皆向于学。夫屡抑其进,其后将必有昌者,铭曰:
嗟惟处士,敦朴厚坚;犹玉在璞,其辉熠然。秉义揭仁,乡之司直。邈矣太丘,其孙孔式。胡溘而逝!其人则亡,德音孔迩。乡人相告,毋或而弛;无宁处士,愧其孙子。回龙之冈,其郁有苍;毋尔刍伐,处士所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业凋废尽 殆:危险
B.年十四    甫:刚刚
C.辄为当事者沮抑 沮:阻遏
D.秉义揭仁    秉:坚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人。
B.癸亥: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后文“庚寅”“己丑”与此同。
C.岁贡:明清两代,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
D.童子:明清时期,士子考取秀才前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子。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
(2)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
(3)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
【小题4】根据第一段,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