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 元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③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②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小题6】根据文本,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③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笃 笃:坚定 |
B.今夫乾没氏之属 属:下属 |
C.鬻书以为食 鬻:卖 |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
A.君其以我故为之 不害其为高 |
B.舍于娄公所 小隐于山林 |
C.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 强为之名耳 |
D.古之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
A.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
B.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
C.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可以使古人隐居的决心更加坚定,你何必怀疑呢 |
D.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
A.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
B.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
C.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
D.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
①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②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小题6】根据文本,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也。琛谨确不尚浮华,起家州从事,驸马都尉,奉朝请。少帝景平中,太皇太后崩,除大匠丞。后为彭城王义康右军骠骑参军,元嘉七年,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后太祖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在坐,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十五年,出为义举太守。初,义康请琛入府,欲委以腹心,琛不能承事刘湛,故寻见斥外。十九年,徙东阳太守,欲使琛防守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固辞忤旨,废黜还家积年。
琛及前西阳太守张牧, 并司空竟陵王诞故佐,诞待琛等素厚。三年,诞据广陵反,遣客陆延稔赍书板琛为征南将军,牧为安东将军,琛子前尚书郎宝素为谘议参军,宝素弟前司空参军宝先为从事中郎。时世祖以琛素结事诞,或有异志,遣使就吴郡太守王昙生诛琛父子。会延稔先至,琛等即执斩之,遣二子送延稔首启世祖曰:“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愧,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忽以今月二十四日中获贼诞疏,欲见邀诱。臣即共执录伪使,并得诞要书,具列本郡太守王昙生。臣即日便应星驰归骨辇毂,臣母年老,身在侍养,辄遣息宝素、宝先束骸诣阙。”世祖遣诛琛使其日亦至,仅而获免。上嘉之,召琛出,以为西阳王子尚抚军司马。
太宗泰始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奉母奔会稽,台军既至,归降。宝素与琛相失,自杀。琛寻丁母忧,服阕, 起为员外常侍、中散大夫。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顾琛》,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祖以琛素结事诞,或有异志,遣使就吴郡太守王昙生诛琛父子。
(2)臣即共执录伪使,并得诞要书,具列本郡太守王昙生。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也。琛谨确不尚浮华,起家州从事,驸马都尉,奉朝请。少帝景平中,太皇太后崩,除大匠丞。后为彭城王义康右军骠骑参军,元嘉七年,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后太祖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在坐,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十五年,出为义举太守。初,义康请琛入府,欲委以腹心,琛不能承事刘湛,故寻见斥外。十九年,徙东阳太守,欲使琛防守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固辞忤旨,废黜还家积年。
琛及前西阳太守张牧, 并司空竟陵王诞故佐,诞待琛等素厚。三年,诞据广陵反,遣客陆延稔赍书板琛为征南将军,牧为安东将军,琛子前尚书郎宝素为谘议参军,宝素弟前司空参军宝先为从事中郎。时世祖以琛素结事诞,或有异志,遣使就吴郡太守王昙生诛琛父子。会延稔先至,琛等即执斩之,遣二子送延稔首启世祖曰:“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愧,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忽以今月二十四日中获贼诞疏,欲见邀诱。臣即共执录伪使,并得诞要书,具列本郡太守王昙生。臣即日便应星驰归骨辇毂,臣母年老,身在侍养,辄遣息宝素、宝先束骸诣阙。”世祖遣诛琛使其日亦至,仅而获免。上嘉之,召琛出,以为西阳王子尚抚军司马。
太宗泰始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奉母奔会稽,台军既至,归降。宝素与琛相失,自杀。琛寻丁母忧,服阕, 起为员外常侍、中散大夫。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顾琛》,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 |
B.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 |
C.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 |
D.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 |
A.驸马都尉,官名,汉代置驸马都尉,掌管副车之马。 |
B.诣阙,阙是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可指赴朝廷。 |
C.辇毂,皇帝的车驾,既可指代天子,也可指代京城。 |
D.服阕,指古代服丧期间为哀悼死者要穿上丧服。 |
A.顾琛思虑周全,处事严谨。太祖曾在宴会上问顾琛,武库中兵器的数量有多少,顾琛唯恐失言,如实回答,太祖十分高兴。 |
B.顾琛不畏权贵,忠于本心。彭城王刘义康召请顾琛入自己的官署,是想把他当作心腹委用, 但顾琛不肯违心顺承敬奉刘湛, 所以不久就被疏远排斥。 |
C.顾琛尽忠职守,深受皇帝赞赏。刘诞叛乱,想要邀约诱骗顾琛,顾琛当时就擒住刘诞的使者陆延稔,将他斩首,派两个儿子把其首级送给世祖。 |
D.顾琛十分孝顺,亲侍母亲。太宗泰始初年,顾琛反叛朝廷,起兵失败后,他侍奉年老的母亲逃往会稽, 后又为母亲守丧,服丧期满才出仕任官。 |
(1)时世祖以琛素结事诞,或有异志,遣使就吴郡太守王昙生诛琛父子。
(2)臣即共执录伪使,并得诞要书,具列本郡太守王昙生。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1).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进行简要赏析。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踏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悉。”(1).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归雁”“秋”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
B.“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写实的手法。 |
C.“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
D.七句和八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曲中的精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
A.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
C.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
A.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
B.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
C.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 |
D.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
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①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①分水岭:江西铅山县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至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是( )A.水龙吟 |
B.水调歌头 |
C.雨霖铃 |
D.苏幕遮 |
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
C.上阕“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
D.下阕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以祖任,监楼店务。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
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夏旱,请于朝,得赐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 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以言去,主冲佑观。
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
理宗即位,忠恕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 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今吾君长矣,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始于今日,于礼无稽。”
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愧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真德秀闻之,纳交焉。
忠恕又因轮对,引以伯父栻告孝宗之语曰:“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语益剀切。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抵郡才两月,言者指为朋比,落职,降两官,罢。绍定三年,复元官,进秩一等,提举冲佑观。卒。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
(《宋史·张忠恕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2)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
【小题4】请用四字词或成语概括张忠恕在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
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以祖任,监楼店务。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
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夏旱,请于朝,得赐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 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以言去,主冲佑观。
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
理宗即位,忠恕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 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今吾君长矣,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始于今日,于礼无稽。”
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愧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真德秀闻之,纳交焉。
忠恕又因轮对,引以伯父栻告孝宗之语曰:“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语益剀切。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抵郡才两月,言者指为朋比,落职,降两官,罢。绍定三年,复元官,进秩一等,提举冲佑观。卒。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
(《宋史·张忠恕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见浸异,以言去 逐渐 |
B.起知鄂州 重新任用 |
C.视孝宗宜有加 看见 |
D.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 问候 |
A.“以祖任,监楼店务”,即凭祖父恩荫而荫补官职。荫补制度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任官的待遇。 |
B.丁内艰,即丁父忧。丁外艰,即丁母忧。丁,当也,是遭逢意思。忧,居丧也。旧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居丧。 |
C.九庙指古时帝王之家的礼庙。王莽之前,礼庙为七庙,分为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人们也习惯上用七庙、九庙代指社稷。 |
D.朋比,即结成私党。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而结成。这种党派门户之争,不能说全无清浊是非之分,但互相攻伐的结果,往往是敌对的双方都难免意气用事,置国家社会利益于不顾,使政局变得日益混乱,政治变得益发腐败。 |
(1)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2)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
【小题4】请用四字词或成语概括张忠恕在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
陆虞候饭馆密谋一节,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设置悬念。自此开始,林冲身上发生的故事是明线,而林冲被调到草料厂,然后火烧草料厂都是陆虞侯谋害林冲的过程,是暗线。 |
B.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了上文陆虞候与林冲有仇,又开启下文谋害林冲的故事。 |
C.这一节故事进入高潮,有力地刻画了奸臣们的邪恶嘴脸。 |
D.这一节重点是为了刻画林冲的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特点。 |
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作者写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细节从侧面说明地下得非常大. |
B.这个细节显示林冲害怕草料厂起火,说明林冲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
C.这个细节说明这里的条件非常恶劣. |
D.这个细节说明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
小说中描写风雪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非常重要,下列对文中景色描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写风雪下得越来越大,暗示着故事高潮的到来. |
B.通过写风雪,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
C.通过写风雪,也能烘托出林冲坚强不屈的形象. |
D.写风雪实际是为了写陆虞侯杀林冲,结果被林冲所杀,作准备. |
李小二在故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李小二在故事中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他又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
B.李小二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林冲起到了烘托作用,他被林冲挽救帮助,显示了林冲的侠义精神。 |
C.李小二是线索性人物,故事因他向林冲告知陆虞候谋杀林冲而起。 |
D.李小二的出现,即能交待故事的起因,又能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