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 元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注] 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②孤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 狱:案件 |
B.熟视其所为 熟:仔细 |
C.亦缓视徐按 按:巡视 |
D.用抃及吕公著荐 用:使用 |
A.①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②木欣欣以向荣 |
B.①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C.①熟视其所为,乃大悟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①未及而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①敦颐至,一讯立辨 ②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③“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④敦颐处之超然
⑤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⑥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A.周敦颐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一件拖了好久不能判决的疑案,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深得群众信赖。 |
B.周敦颐担任南昌县令时,百姓十分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罪,而且又以玷污政治清廉为耻辱。 |
C.上司赵抃听信谮言,用不友善的态度对待周敦颐,但周敦颐却处之泰然,这使赵抃深受感动,从此以后算是了解他了。 |
D.周敦颐的品行就像他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高洁,难怪黄庭坚高度评价:周敦颐人品高尚、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 |
(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2)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3)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议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户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
(1)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簿,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 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 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 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又论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 奸者,宜著为令;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仁宗悉从之。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 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往。”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 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知 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改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小题1】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 |
B.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 正议大夫致仕 |
C.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 议大夫致仕 |
D.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 正议大夫致仕 |
A.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曹操称魏王时,杨修曾任其主簿。 |
B.太平兴国:文中是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
C.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91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1125 年为金国所灭。 |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 |
A.龚鼎臣正直敢言。朝廷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认为正遭旱灾,不宜搞宴会;龚鼎臣认为,应规范大礼时的赦免制度,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行为。 |
B.龚鼎臣见义勇为。石介被人诬陷叛逃辽国,龚鼎臣认为这件事不实,杜衍从怀中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称赞龚鼎臣见义勇为,前途无量。 |
C.龚鼎臣得到皇帝照顾赏识。龚鼎臣因很多亲属被辽国夺走而不想出使辽国,皇帝答应了;龚鼎臣与神宗交谈,神宗认为他精明而值得任用。 |
D.龚鼎臣关心、教化百姓。他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他在淮南救灾,救活很多人;黄河决口,他去安抚;他在渠州兴建学校,渠州开始出人才。 |
①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衮州劾状。
②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
【小题2】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运用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 夺:改变 | B.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
C.盍祠祀之 盍:何不 | D.守汪藻馆之 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A.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C.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 |
B.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 |
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
D.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C.夫晋,何厌之有? |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
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
A.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
B.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
C.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
D.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内心深处勇武好斗的性格,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小题1】选段部分多次写到风雪,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以上选段刻画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六。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岁善辞章 善:擅长。 |
B.勃往省觐 省:探望、问候。 |
C.勃至入谒 谒:拜见。 |
D.僚吏疾之 疾:妒忌。 |
A.①王通之诸孙也 ②慨然思诸葛之功 |
B.①实迷途其未远 ②勃尽得其术 |
C.①以夸盛事 ②又以虢州多药草 |
D.①心织而衣 ②顷刻而就 |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小题5】翻译课内文言句子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已降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 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
B.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C.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
D.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
B.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
D.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2)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