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觉: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________________
(3)故欲杀之 故:________________
(4)天下无冤狱 狱: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限三处)
胄 前 后 犯 颜 执 法 言 如 涌 泉 上 皆 从 之 天 下 无 冤 狱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 诣:指使 |
B.吾与乃公厚善 善:交好 |
C.令王延贵权知军事 知:主持 |
D.趣缄赴东都 趣:催促 |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候,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
(1)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
(2)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复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众不对。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弟坚守勿出。”皆曰:“诺。”
壬申,燧与浑瑊、韩游瑰进军逼河中,至焦篱堡;守将尉珪以七百人降。是夕,怀光举火,诸营不应。骆元光在长春宫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轻元光,遣卒骂之,又为优胡于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汉将耳!”元光使白燧,燧还至城下,庭光开门降。燧以数骑入城慰抚,其众大呼曰:“吾辈复为王人矣!”浑瑊谓僚佐曰:“始吾谓马公用兵不吾远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士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
及李泌赴陕,上谓之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怀光者,诚惜璀也;卿至陕,试为朕招之。”对曰:“陛下未幸梁、洋,怀光犹可降也。今则不然。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纵彼颜厚无惭,陛下每视朝,何心见之!臣得入陕,借使怀光请降,臣不敢受,况招之乎!李璀固贤者,必与父俱死矣;若其不死,则亦无足贵也。”及怀光死,璀先刃其二弟,乃自杀。
朔方将牛名俊断怀光首出降。河中兵犹万六千人,燧斩其将阎晏等七人,馀皆不问。燧自辞行至河中平,凡二十七日。燧出高郢、李鄘于狱,皆奏置幕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B.卿至陕,试为朕招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C.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 某所,而母立于兹 |
D.若其不死,则亦无足贵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一门争死①
司马光
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②,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③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④,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含藏⑤如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⑥之,诏书竟坐褒。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夏馥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⑦中,隐姓名为冶家佣,亲突⑧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馥弟静载缣⑨帛追求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载祸相饷乎!”党禁未解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简注)①东汉末期,朝廷日乱,宦官专权,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宦官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地摧残知识精英的所谓“党锢之祸”。李膺、杜密、张俭、夏馥等一大批正直之士皆入“党人”名单,遭到逮捕、追杀。张俭,字元节,东汉山阳高平(今在山东邹县)人;夏馥,字子治,陈留圉县(今在河南杞县)人。②望门投止:看见有人家便去投宿。投止,投靠人家容身。③连引收考:连引,牵攀连累。收,逮捕、拘押。考,通“拷”,指对犯人用刑逼供。④殄(tiǎn)灭;残害,灭绝。 ⑤保纳舍藏:保护接纳,藏在家中。⑥谳(yàn):议罪,审判定罪。⑦林虑山:太行山之一支,在今河南林县西。⑧突:烟囱。⑨缣(jiān):细绢。
(阅读指要)
本文对比地写了两个“党人”亡命后的情形:张俭“望门投止”,使灾祸累及万家,“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夏馥则“独善其身”,不肯连累无辜而入山中为“冶家佣”。从夏馥的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张俭的行为颇有微词。文中还以较多笔墨写孔家为保护张俭而受累,兄弟、母子都将罪名揽于己身,把活命的机会留给亲人,“一门争死”的情节感人肺腑,令人慨叹不已!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俭与鲁国孔褒有旧(________) (2)未知所坐(________)
(3)空污良善(________) (4)追求饷之(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上谳之。 ②俭乃还乡里 |
B.①年十六,匿之 ②非弟之过 |
C.①郡县为之残破 ②后为卫尉 |
D.①莫不重其名行 ②其所经历 |
A.张俭亡命困迫 | B.其所经历 |
C.俭乃还乡里 | D.馥弟静载缣帛追求饷之 |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2)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硕王怒,将诛定版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杜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合。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锺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锺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得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也指后者。 |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
D.请骸骨,亦称“赐骸骨”“乞身”,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
A.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
C.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小题5】试比较这篇选文与前面《田单列传》选文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 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资治通鉴》)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小题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
【小题3】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止其拜 拜:行跪拜礼 |
B.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
C.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擢:提拔 |
D.悉在公门矣 公门:府衙 |
A.①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B.①乃迁秋官侍郎 ②乃使人复修南阁子 |
C.①久之,卒用为相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
D.①其人虽老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①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百姓为之立生祠。
A.①③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A.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
B.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
C.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
D.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
①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②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缘水置仓(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
【小题5】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选自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张郃绝其汲道( ) ⑵亮进无所据( )
⑶平特见崇显( ) ⑷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其察之张郃绝其汲道 | B.以谡为参军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
C.谡之未败也亮大善之 | D.何为有赐须十月为冬赐 |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小题4】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5】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2.“每患迁、固以来”句中“迁”“固”分别指 、 。
3.《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请举出我国古代属于该体例的另外两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