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________________
(3)欲杀之 故:________________
(4)天下无冤 狱: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限三处)
胄 前 后 犯 颜 执 法 言 如 涌 泉 上 皆 从 之 天 下 无 冤 狱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4:3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得之  谒:拜会B.秦之将军 遇:对待
C.夫国家者  为:成为D.以万乘之国   顾:反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B.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C.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D.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是个比较重情义的人。荆轲想利用樊於期的首级作为刺杀秦王的信物,太子丹不忍心这样做,希望荆轲另外考虑对策。
B.从甲文看,荆轲刺秦未成绝非偶然。正是因为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目光短浅,催促荆轲匆忙上路最终导致荆轲刺秦失败。
C.有人认为太子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司马光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太子丹排解个人的私愤、炫耀盗贼式的谋略,实在是个可悲可叹的人。
D.甲文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突出人物性格,叙述生动形象;乙文善用对称句,节奏明快富于表现力,观点鲜明,议论有理有据。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②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③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④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⑤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必欲之(_______________)  
(2)贼若出兵公(_______________)
(3)帝闻之大惊,汉曰(_______________) 
(4)于是飨士马(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于其郭中”
A.来于秦。B.见相如。C.左右欲相如。D.卷天下。
【小题4】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愚者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其奸(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小题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