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 幸:宠爱 |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 遗:赠送 |
C.张子得出,必德子 德:感激 |
D.郑袖是之 是:对的 |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
B.奉以上庸六县 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挟宝地以为资 资之以金玉宝器 |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答复 |
B.闲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
C.擢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
D.离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
A.①故不敢为辞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
B.①不以禄私其亲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C.①王若欲伐之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D.①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A.《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
B.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
C.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
D.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①。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秦王曰:‘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负离次之典②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胄。”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郢:楚国都城 ②离次之典:也叫“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国家法律大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 恢:发扬 |
B.于是赢粮潜行 赢:背负 |
C.昼吟宵哭 吟:吟诵 |
D.冯而能立 冯:同“凭”,凭借,依靠 |
A.不以禄勉 蒙谷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 |
B.将何谓也 水何澹澹 |
C.多与存国相若 若君王诚好贤 |
D.焉能有之耳 焉用亡郑以陪邻 |
A.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 |
B.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把敌人)来交给我,那么国家也许就胜利了 |
C.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 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 |
D.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
①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②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小题5】莫敖子华向楚威王讲述了五个“忧社稷”的臣子的故事,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他们的表现。
【小题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这一典故的寓意,并自选一个角度谈谈看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 |
B.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
C.被八创 被:通“披” |
D.秦王方还柱走 还:通“环” |
A.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至丹以荆卿为计 |
B.秦王还柱而走 去今之墓而葬焉 |
C.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为之声义 |
D.断其左股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A.荆轲“箕踞以骂”的话向群臣说明了不能刺杀秦王的原因。 |
B.本文多用急促的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
C.本文运用反衬的手法,如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冷静沉着和勇武过人。 |
D.本文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把荆轲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①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虑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头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水浆无入口,殚闷昏厥,不知人。秦王闻而走之,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勃苏。吴与楚战于柏举,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秦王固令,不起。‘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属之子满与子虎。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故劳其身,愁其思,以忧社稷者,勃苏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吾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食。’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节)
【注】①莫敖子华:楚国重臣。 “莫敖”和后文的“令尹”均为楚国官职名称。②抉拾:古代射箭用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 不觳: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
B.四封不侵 封:封闭 |
C.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属:追随 |
D.于是赢粮潜行 潜:秘密地 |
A.①未明而立于朝 ②而耻学于师 |
B.①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C.①以与大心者也 ②孰与君少长 |
D.①勃苏乃苏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A.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 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
B.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 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
C.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
D.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
A.威王询问莫敖子华自先王以来楚国是否有忧心社稷的忠臣,子华列举了四类代表性人物,但威王并不认同。 |
B.吴、楚柏举之战,短兵相接,情势危急,莫敖大心视死如归,他就是那种不顾个人利益、真正忧心于国家安危的臣子。 |
C.吴楚之战,勃苏翻山越溪,劳形苦心,向秦国求救,最终打动秦王,救楚国于危亡之际,体现了作为臣子的价值。 |
D.面对威王的叹息,莫敖子华以灵王好细腰则臣子节食、君主好射箭则臣子追随为例,揭示了招纳贤臣之道。 |
(1)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2)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3)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
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B.因问王曰 愿因太傅而结交于田先生 |
C.大王之入武关 陷之死地而后生 |
D.今大王举而东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2)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出韩信认为项王的弱点有那些。
(可用原文作答,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
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C.吾妻之美我者 | D.暮寝而思之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分)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分)
译文: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小题1】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小题2】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③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上文选自《新序》,由西汉时 进行采集史实、编纂而成。【小题2】加点字解释。
(1)构怨,祸之道也( ) (2)此梁之阴让也(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 | B.则又皆以灌矣 |
C.瓜日以美 | D.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
E.上以无隐,益重之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