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小题1】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 幸:宠爱 |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 遗:赠送 |
C.张子得出,必德子 德:感激 |
D.郑袖是之 是:对的 |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 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
B.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 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挟宝地以为资 资之以金玉宝器 |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
(1)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2)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
(3)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 ①君人: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1)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A.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
B.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楚人献鱼
刘向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可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①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②,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厨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饥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此谕寡人也。且今行之。”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③,出而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选自《新序·杂事》)
(简注)①囷仓:粮食仓库。圆形为囷,方形为仓。②旷夫:成年而无妻的男子。③不御者:指未曾侍寝君主的宫女。
(阅读指要)文章写楚王受到渔夫献鱼的启发而推行德政,疏散国库中积贮的财粮,遣放后宫多余的宫女以博取民心。在写法上采取以故事委婉规劝的方式,结尾点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卖之不售(______) (2)子不知(______)
(3)皆失君人之道(______) (4)且今行之(______)
【小题2】“饥”和“饿”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下面句子中的“饥”、“饿”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它。
(1)民有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有饿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与“楚人有献鱼楚王者”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
C.句读之不知。 | D.村中少年好事者。 |
(1)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
(2)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
【小题5】这则故事借__________作譬喻,讽劝__________。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运用这种写法的一篇文章题目《__________》。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A.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
B.“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边;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
C.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
D.文中“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小题2】这段文言材料出自《说苑》,《说苑》又名________,是古代杂史小说集,编者是汉代的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人君”如何才能“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_臣_安_敢_戏_其_君_乎_臣_闻_之_少_而_好_学_如_日_出_之_阳_壮_而_好_学_如_日_中_之_光_老_而_好_学_如_炳_烛_之_明_炳_烛_之_明_孰_与_昧_行_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即使)没有 |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
C.今闻购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匣子 |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秦王购之金千斤 |
B.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而右手揕其胸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持心也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A.文章一开始就写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
B.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于秦王,非献樊将军之首和燕督亢的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
C.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
D.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使其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而樊於期显得头脑简单,轻信人言。 |
(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