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B.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C.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D.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中的“侯”是我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拜良为既将”中的“拜”,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在本文中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张良血气方刚,胆量过人。当韩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尽自家财产为韩报仇,不畏惧秦的强大。
B.张良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在行刺秦王失败之后,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C.张良眼光锐利,善于辞令。当刘邦想把珍宝、美人等留下享用时,他以秦亡国为例,独自规劝刘邦。
D.张良有情有义,忠心耿耿。当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给刘邦出化解之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2)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①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③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④,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⑤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隆准:指高鼻梁儿。②龙颜:眉骨圆起,眉骨突起似龙;比喻帝王的容貌。③单(shàn)父(fǔ):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④主进: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⑤狎侮:轻慢,戏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小题4】课内翻译: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①。重耳遂奔狄,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②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③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官,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悦,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曾质于秦,后归晋即位为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被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后才得以脱身。
B.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想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做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细柳军 称善者久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C.以河内守亚夫将军  天子D.吾欲入劳     细柳
【小题2】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上自军 劳:慰劳B.使人称 谢:谢谢
C.军中不得驱驰  驱驰:策马疾驰D.天子至 且:将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写周亚夫如何挥军作战的场面,也没有写他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识宏论,只是记叙了在“匈奴大入边”的紧张形势下,细柳营中军容威严、军纪严明、士气饱满、战备气氛浓厚的情况,但充分表现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治军作风。
B.大敌当前,汉文帝在布置好防务后亲自去慰劳军队,但在细柳营中受到层层阻拦,接连遭遇“非礼”;他不但没有大发龙威惩罚周亚夫,反而赞不绝口,军队撤防以后还任命周亚夫做了中尉,可见汉文帝是个识才、爱才、任才的君主。
C.细柳营中军纪严明号令如山,即使皇帝入营也不例外对待。相比之下,霸上、棘门两座军营对外迎来送往,军纪如同儿戏。出了细柳营后,随从大臣们都被军营对皇上的无礼震惊了,后来听了皇帝的一番赞美之辞后才心悦诚服。
D.在叙述汉文帝劳军的史实时,文章先略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劳军的情景,然后详写细柳劳军的情景,即依次写了吏守营、先驱至营、文帝至营、徐行入营、介冑不拜及改容式车等情景,最后写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文章极有层次。
【小题4】请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属:跟随 绐:欺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C.吾知公长者   长者: 年纪大的人
D.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汉追及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然今卒困此 且贰楚也。
C.汉军觉之 度我至军中,公入。
D.项王瞋目叱之    秦王还柱
【小题3】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题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相同的一组
例:沛公欲关中
(1)常以身蔽沛公    (2)范增数项王 (3)素留侯张良
(4)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5)人如恐不胜 (6)芷阳间行
A.(2(4)(5)B.(2)(5)(6)C.(1)(5)(6)D.(2)(4)(6)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伤凉.
B.项羽带领骑兵,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800余人马,到阴陵时迷路,为,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刈旗,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妇婴,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本文中的“豫子”。
C.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注)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D.北面,坐北朝南,面向南,代称帝位。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虚   左:古代乘车以左为尊
B.遍宾客   赞:介绍,引见
C.赢乃夷门抱者也   关:关卡
D.不宜有所 过:访问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梁夷门监者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B.过客观公子 信与张耳兵数万
C.置酒大会宾客   平明,汉军觉之
D.愿枉车骑过 鲍叔终善遇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2)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岀/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小题5】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