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①。重耳遂奔狄,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②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③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官,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悦,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曾质于秦,后归晋即位为怀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而来此 穷:贫困
B.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C.其国且,况其故妻乎 伐:攻打
D.郑恐,乃令使谓秦缪公曰    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B.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C.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D.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贵为晋国公子,但是险遭杀身之祸,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人尽快除掉他,他爬墙逃跑,被追杀他的人砍掉衣袖后才得以脱身。
B.重耳常年流亡国外,各国对他礼遇有加,齐桓公用厚礼招待他,还把同家族的女子嫁给他,秦缪公更是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他。
C.重耳也曾贪恋逸乐,不思谋取国君之位,他爱恋在齐国的妻子,不想离开,妻子和赵衰等人想方设法、苦苦相劝才使他离开齐国。
D.重耳很得臣民拥护,即位不忘修政回报。大夫栾、郤等人来秦国劝重耳回晋国,很多人都愿做内应。他即位后普施恩惠,大赏功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12: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右陇蜀之山,左关、郩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B.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C.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D.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小题2】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位王位,皇位继承者的人。汉以后,“太子”成了皇位继承人的独有称呼。
B.山东,秦汉时多数指崤山以东地区,和“山西”相对,“东”即山的东坡。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就是此意。
C.傅,官名,太子太傅的简称,商周时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太子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
D.泾渭,“泾”“渭”分别指流经陕西省境内的泾水和渭水,泾水浑浊,渭水清澈,两者交汇,互不相融。后用“泾渭分明”一词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喜欢读书,酷爱击剑。卫国人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B.荆轲豪爽不羁,交友有度。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他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年龄大的人相结交。
C.太子丹出身高贵,心胸狭窄。秦王对待太子丹不友好,太子丹就怀着怨恨逃回燕国。不顾及燕国安危,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
D.太子丹坚持己见,仁待宾客。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没有听从鞠武的规劝,冒着风险收留了樊於期,并让他住下来。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2)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

同类题3

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以下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B.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C.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指《国风》,“骚”指《离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B.文中的“从亲”与《史记·苏秦列传论》中“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中的“从亲”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合纵相亲”。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创作的一首政治叙事诗。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B.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C.怀王听信子兰等人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异乡的悲剧。
D.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小题4】请将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而语。汉王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入成皋。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释) ①转漕:陆运叫“转”,水运叫“漕”。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 汉王笑曰: (_________) (2) 乃自甲持戟挑战  (_________)
(3) 项王嗔目叱之 (_________) (4) 汉王之(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一项是
A.楚、汉久相持未决B.项王令壮士出挑战C.汉王不听D.入成皋
【小题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1)徒以吾两人耳 (2)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3)汉王使人间问之   (4) 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A.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不相同。
B.两个“徒”字不同,两个“间”字相同。
C.两个“徒”字不同,两个“间”字也不同。
D.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也相同。
【小题4】对“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雌雄”的正确意思是:决断胜败。
B.“毋徒”是“不要”的意思。 “苦”的意思是使……受苦。
C.句中的“民”是“人民”,“父子”即是父亲与儿子,意思就是“老老少少的老百姓”。
D.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楚、汉(两军)相争久持不下,项王欲与汉王(刘邦)“决一雌雄”,从而使天下安定下来,独霸天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学以学至大官。
——《汉书·董仲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B.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C.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D.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如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
B.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后来出现了三部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的传记,即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古代人们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知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D.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以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后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辞官回家后,朝中有大事还经常向他询问,他应对得都很分明,武帝即位后,魏其侯和武安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2)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