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文帝时,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腧,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B.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C.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
D.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即项羽,籍是名,羽是字。古人对平辈或尊辈多称名,在自称及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中则多称字。
B.二千石,汉代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因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也称郡守为“二千石”。
C.“归老”指退休养老。古代表示退休的词语还有“致仕”、“致政”“移疾”、“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D.洗沐,指代休假。秦汉时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因此官府每五天休假一天,称为“洗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石奋因恭敬谨慎的态度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汉高祖命他担任中涓一职,受理大臣文书和谒见之事。
B.子孙有过错,万石君不亲自责骂,而让其他子孙责备犯错之人,经族中长辈求情,承认并改正错误后才可原谅。
C.石建作为万石君的长子,也非常孝顺,他做郎中令时还常常亲自为父亲清洗贴身衣物,并且不让父亲知晓。
D.司马迁引用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评价万石君,认为万石君是一位以身作则、行为敦厚的君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
(2)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悉:全部
B.地下邳西    略:夺取
C.吾欲关以东等弃之     捐:舍弃
D.战不利而固陵 壁:躲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数《太公兵法》说沛公 韩王成良从汉王故
B.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   汉王下马踞鞍问曰
C.汉王国,良因说汉王曰 项王不遣成国,从与俱东
D.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 汉王用计,诸侯皆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秦王,泛指秦的统治者,不专指某位君主,文中“秦王”与“秦皇帝”意思不同。
B.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因此称关中为三秦。
C.太傅,三公之一,职在辅助皇帝,使无过失,也可指辅导太子的官,文中指后者。
D.谥,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的称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为韩报仇,家国情深。他家五世担任韩国相国,韩国被秦灭国,他寻得刺客行刺始皇;韩王成被杀,他归附汉王,尽心尽力助汉灭楚。
B.张良际遇奇特,精于谋略。他亡匿下邳,得异人授予《太公兵法》;在刘邦前往巴蜀时,他劝刘邦烧栈道表明无意东还,以此来迷惑项羽。
C.张良明于识人,洞察大势。他建议刘邦封赏韩信、黥布和彭越,最终灭楚;韩信想自立为齐王,刘邦发怒,他劝刘邦封赏韩信来获得支持。
D.张良深得信赖,多受封赏。他很得刘邦欣赏,刘邦常常都会听从他的意见;他先后两次受封为成信侯,汉朝建国后又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鸿门宴》中一段文字,并对比相关语句,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军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安与项伯有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C.仲永指物作诗立就,邑人D.太子之,疑其有改悔
【小题2】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不内B.沛公霸上
C.范增数项王D.人如恐不胜
【小题3】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A.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B.常以身蔽沛公
C.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然则通巫峡,南极潇湘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小题5】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B.皆白衣冠以送其行
C.具以沛公言报项王D.燕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小题6】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迟,请辞决矣B.愿伯具言臣不敢倍背德也
C.不义也,不如因善遇D.使杞子、杨孙戍,乃还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世家,史籍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名。其体例创自《史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张良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接纳。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让……做王。
D.遂五诸侯灭秦   将:率领
【小题2】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项羽,名羽,字籍。古人自称时往往称其字,而在称别人时往往称其名。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C.谨诺:遵命。谨,表恭敬。如“谨启”,表示恭敬地陈述,是书信的常用语。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写了鸿门宴的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刘邦、项羽双方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B.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或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樊哙吃生彘肩这行为,刻画了他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C.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既有弃关中的战略错误,又有自立为王的政策错误,还有恃勇骄横、刚愎自用的性格原因。
D.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客观评价,既赞扬了他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失败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B.项伯杀人,臣之 活:存活
C.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D.旦日士卒 飨:犒劳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良曰:“长臣”
B.私见张良,具告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击破沛公军 谁大王为此计者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C.良曰:“长于臣。”
D.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
B.私见张良,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良曰:“长臣”。    因击沛公
D.君与项伯有故 沛公在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又替刘邦出谋划策,是刘邦阵营的智者。
B.项伯因为私交救张良,但他重义气,少谋略,最终被刘邦拉拢。
C.刘邦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处变不惊,以谦恭的姿态拉拢项伯。
D.选文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个性,使人物性格鲜明。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成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格,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弑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骨膄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娄’者乃是‘刘’也。”者乃°赐姓刻氏。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徙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候。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兵可无战以渐臣也。”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B.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C.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D.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古代对帝王的敬称,和“殿下”同义,其中“陛”本指帝王宫殿台阶。
B.天府,指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文中用来赞赏秦国物产极其丰美。
C.山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秦时称崤山、函谷关以东之地为“山东”。
D.单于是匈奴对部落联盟首领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为人自信,善于把握时机。汉高祖五年,他路过洛阳,适逢汉高祖在洛阳,他即向同乡表达愿意拜谒汉高祖的想法,从此走上西汉权力决策层。
B.刘敬敢于质疑,建议定都关中。汉高祖意欲定都洛阳,暗合群臣想法,但是刘敬却不以为然,他从地利、人和等方面力陈定都关中更为妥当的观点。
C.刘敬尊重事实,没有曲意逢迎。他只相信事实,根据自己所见,断言匈奴已埋伏奇兵,汉军出战将会凶多吉少,他没有考虑高祖自信出兵能胜的旨意。
D.刘敬洞察幽微,具有远见卓识。他为了帮助汉高祖解决匈奴之患,早已想出良策,只是担心汉高祖不能付诸实施,所以激将之后才说出对策及其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2)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①。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②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③提④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最:功绩最大。②椎:朴实迟钝。③冒絮:头巾。④提:掷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B.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C.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D.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又可称为采邑、封地等。
B.列侯,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和异姓臣子的封赐,在泰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属于较低的一种。
C.节,指“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使臣奉命出行常执符节。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剖符,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剖符”“剖竹”也为分封、授官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功。
B.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及自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于是他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C.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建议他破财免灾,可以请公主作证。
D.周勃多亏贵人相助。在紧急关头,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他没有谋反的事,并为此质问文帝。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2)絳侯既出,日:“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