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属:跟随 绐:欺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C.吾知公长者   长者: 年纪大的人
D.项王军壁垓下 壁:设营驻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汉追及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然今卒困此 且贰楚也。
C.汉军觉之 度我至军中,公入。
D.项王瞋目叱之    秦王还柱
【小题3】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题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相同的一组
例:沛公欲关中
(1)常以身蔽沛公    (2)范增数项王 (3)素留侯张良
(4)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5)人如恐不胜 (6)芷阳间行
A.(2(4)(5)B.(2)(5)(6)C.(1)(5)(6)D.(2)(4)(6)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伤凉.
B.项羽带领骑兵,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800余人马,到阴陵时迷路,为,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重现神威,斩将刈旗,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妇婴,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01:0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划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畏陛下不能尽封, 此属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B.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C.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D.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中国古代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自先秦时始设;秦以后各朝代亦设此爵位,其所属等级大同小异。
B.拜,古代指授予官职。另外,辟、除、察、举、征、迁等也指授官,而左迁、左除则指降职。
C.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现代干脆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D.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先封赏自己的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以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属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右曹典属国。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使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之 闵:通“悯”,同情,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愿使者致金帛赎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数燕王所讼 复右曹典属国
【小题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燕王)上书告之
B.(武)数为燕王所讼
C.上以(通国)为郎
D.(昭帝)甚优宠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 “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娼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唐让曰 让:责怪
B.唐谢曰   谢:道歉、谢罪
C.文吏以法绳之 绳:衡量
D.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椎:大铁椎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B.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即大伯,父亲的哥哥。《鸿门宴》中项羽称范增“亚父”,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B.“胡”,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战国以后、秦汉之际,多称匈奴为“胡”。
C.“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例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D.“尺籍”是书写军令、军功的簿册。“伍符”是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小题4】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臣的父亲原是代国的丞相,很看好赵国的将军李齐。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
C.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
D.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而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任务并责令他建立功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仰慕廉颇、李牧的威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冯唐则针锋相对,指出即使廉颇、李牧能再生于当世,汉文帝也未必能举贤任能,因而一时激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心悬边事,因而再次向冯唐咨询。冯唐抓住机会,说明君王任用边关大将,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而不从中干扰掣肘,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C.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冯唐又先后列举了李牧、魏尚二人的事例。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本领,但因为中央干涉太多,因而都打了败仗。
D.冯唐对汉文帝的批评虽然言辞犀利,但因为理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不仅使魏尚得到赦免,他本人也得以升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B.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C.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D.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代始设,汉代延设,掌皇后、太子家事。
B.拜,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爵位。相类似的词语还有授、除、迁、徙等。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王朝见皇帝,在春季叫朝,在秋季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魏其侯地位尊贵,家世显赫。魏其侯是孝文后的堂兄的儿子,父辈世世代代是观津人,孝文帝时官至丞相。
B.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就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子房,其先韩人也。韩国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桡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奏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布出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祖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祖,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字,是古时成年后取得表字,字和名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C.高祖,为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皇太后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后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局势,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朝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桡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思虑周全。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时,他劝止了汉王;当汉王封,赏他时,他拒绝了重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