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史记》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司马迁都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这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B.“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互相补充。
C.《史记》虽然是历史巨著,但司马迁善于把历史人物事件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场景,表现出历史叙事的文学性特点。
D.《史记》采用奇异传说,包括上古的神话传说、古代和当代人的传闻轶事等,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史记》历史叙事的形象性和故事性,但也违背了史家实录精神,是《史记》的一大遗憾。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夷侯封之家。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其后有郅都、宁成之属。
宁成者,穰人也。以郎谒者事景帝。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滑贼任威。稍迁至济南都尉,而郅都为守。始前数都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欢。久之,郅都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钳。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复收,於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乃贳贷买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

《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B.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C.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D.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吏、小吏:汉制,县令及丞尉二百石以上,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为小吏。
B.髡: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髡是古代残酷的精神侮辱性刑罚。
C.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后的母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D.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分管国家和皇室的各项具体事务,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百姓不可以光靠政治法令,因为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能够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
B.孝景帝时期,晁错用法苛刻严厉,被认为是一个酷吏。吴、楚等七国叛乱,把愤怒发泄到晁错身上,晁错最终遭杀身之祸。
C.宁成为人好胜,无论做下属小官还是做长官,他对上级毫不畏惧,对下属狠戾无情,连宗室豪强都害怕他。
D.关东郡国的一些官吏也很畏惧宁成,他们夸张地认为,如果宁成发怒了,就算在哺乳期的母虎见了也会胆战心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欢。
(2)乃贳贷买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楚丘先生曰:“噫!将我而老乎?噫!将使我追车而赴马乎?投石而超距乎?逐麋鹿而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何暇老哉!噫!将使我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决嫌疑而定犹豫乎?吾始壮矣,何老之有?”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

《诗》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言老夫欲尽其谋,而少者骄而不受也。秦穆公所以败其师,殷纣所以亡天下也。故《书》曰:“黄发之言,则无所愆。”《诗》曰:“寿胥与试。”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

(《新序·杂事第五》)

【小题1】下列加点字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春秋高矣B.孟尝君逡巡避席C.黄发之言D.决嫌疑而定犹豫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楚丘先生想快走却来不及进去,反而被孟尝君占先相迎。
B.楚丘先生认为自己在那些力能胜任的领域,不但没有老,反而正处壮年,大有可为。
C.孟尝君听了楚丘先生一番话,对问题的理解比原来更加全面了。
D.全文着重分析了秦穆公和商纣王失败的原因。
【小题3】说说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卒拜慰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送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荐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微,凡著十二篇。每秦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焕之力不能争恐或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悉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候,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覆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候,绛候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太附,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候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附他,令时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候,皆如意旨。语在南越语中。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哪生陆贾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太后时/王诸吕/储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B.吕太后时/王诸吕/储昌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C.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愿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D.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古代帝王的谥号,帝王死后以褒扬之词对其追尊,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B.诗书:中国古书名,诗是《诗经》的简称,书是《尚书》的简称,也泛指一切经书。
C.新语:西汉陆贾的著名政论散文集,全书共计十二个章节,主张“行仁义,法先圣”。
D.称制:行使天子职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命为“制”,后世就把即位执政称为“称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两次出使南越,都成功说服尉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束,都令皇帝很满意。
B.陆贾善于雄辩,高帝认为自己凭武力得天下,用不着诗书教化,陆贾说服其明白“逆取顺守”的道理。
C.陆贾重视儒家,时时向高帝进言,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并著文成书,论述国家存亡的精微道理。
D.陆贾颇有见地,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发发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紧密联结,对付吕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2)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候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战不旋,遂死于敌 踵:脚后跟
B.楚悼王闻起贤,至则相楚    素:平素
C.北陈蔡,却三晋    并:吞并
D.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犯罪、犯法
【小题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普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B.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C.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D.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1],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B.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C.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D.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秦,项羽破秦,三分关中地,分封三王,所辖之地合称“三秦”。故地在今陕西关中一带。关中,指陕西中部。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封建王朝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C.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另外,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D.相国,源于春秋晋国,初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汉代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相同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善于识人,胸怀宽广。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后又举荐韩信成为沛公麾下大将军;临终时又推荐与自己不和的曹参接替自己。
B.萧何不贪财物,深谋远虑。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却率先收藏好秦王朝的律令图书,为日后刘邦一统天下、巩固政权起到巨大作用。
C.萧何小心谨慎,纳谏解危。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自污名节以消除疑心,结果反而加重高祖的怀疑并被斥责。
D.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供给军需,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自己生活节俭,田宅居处偏僻,房屋简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②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五城(_________) (2)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战不踵( )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2)之子矣(   )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侯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为将B.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一瞬D.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4】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小题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 □□□□之才。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尽。中贵人走广。广曰:“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人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史记》是司马迁(字______)编著的我国第一部_______体通史。共有_____表,_____书_____本纪,______世家,______列传五个部分,总计130篇。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马步行(___________)    (2)上山(___________)
(3)是时暮(___________)    (4)骑数十纵(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继正确的一项是( )
(1)必射雕者也 (2)时会暮
(3)杀其骑尽  (4)虏多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同
C.(1)与(2)不同,(3)与(4)不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
C.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领兵撤离了。
【小题5】本段文字突出了李广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品质。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富人张负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里中,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堿。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①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摘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注]①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B.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C.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D.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本文中指“社祭”,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B.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C.太牢具:本文中指用来盛放祭祀用的牛、羊、豕的器皿。
D.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婉称,使骸骨能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足智多谋。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最后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用贤不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并配合陈平,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使陈平计策实施成功。
C.项羽猜忌多疑。他不信任属下,也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并因此中计而贻误战机。
D.亚父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时受到项羽猜忌,便任气使性,忿而离去,最终因病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2)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息,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至秦,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固以得说秦王曰:“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选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贫,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拜为客卿。其后秦宗室大臣请一切逐客,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其后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图围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普者桀杀关龙逢,封杀王子比干,吴王夫羞杀伍子骨。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发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成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因安得上书!”

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B.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答/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D.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即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因此以“万乘”称天子。本文用已指各诸侯国。
B.五伯:五个霸主。一般指“春秋五霸”。对此古来有多种说法,但最为流行的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霸主。
C.廷尉: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主管修订律令,汉景帝时改名大理,负责掌管宫门警卫工作。
D.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夏桀和商纣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为商汤所讨伐,商纣王则为周武王所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审时度势。他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权衡各国形势,看出秦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想趁机施展才能,听了萄子不可错过机遇的教导后就西行到秦国去。
B.李斯深有谋略。他建议秦王在国力强盛、诸侯臣服的有利形势下,消灭诸侯,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并且重用了他,其官高至丞相。
C.李斯见微知著。他认为二世治国无道,不听进谏,不顾后果杀死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必将招致祸患。
D.李斯不得善终。他为秦国竭忠尽智,在秦王赢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位极人臣,最终却沦为阶下囚,遭受五刑,并被夷灭三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斯所以不死者,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