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息,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至秦,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固以得说秦王曰:“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选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贫,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拜为客卿。其后秦宗室大臣请一切逐客,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其后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图围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普者桀杀关龙逢,封杀王子比干,吴王夫羞杀伍子骨。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发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成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因安得上书!”

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B.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答/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D.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即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因此以“万乘”称天子。本文用已指各诸侯国。
B.五伯:五个霸主。一般指“春秋五霸”。对此古来有多种说法,但最为流行的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霸主。
C.廷尉: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主管修订律令,汉景帝时改名大理,负责掌管宫门警卫工作。
D.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夏桀和商纣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为商汤所讨伐,商纣王则为周武王所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审时度势。他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权衡各国形势,看出秦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想趁机施展才能,听了萄子不可错过机遇的教导后就西行到秦国去。
B.李斯深有谋略。他建议秦王在国力强盛、诸侯臣服的有利形势下,消灭诸侯,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并且重用了他,其官高至丞相。
C.李斯见微知著。他认为二世治国无道,不听进谏,不顾后果杀死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必将招致祸患。
D.李斯不得善终。他为秦国竭忠尽智,在秦王赢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位极人臣,最终却沦为阶下囚,遭受五刑,并被夷灭三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斯所以不死者,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10:0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故称“高帝”)、太宗。
C.“崩”在古代特指帝王或王后死;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想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五城(_________) (2)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战不踵( )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2)之子矣(   )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侯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为将B.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一瞬D.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4】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小题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 □□□□之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
后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但文中的“高祖”是司马迁将刘邦的庙号“太祖”与谥号“高皇帝”结合而来。
B.“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迁”一般指升官,也可指一般调动,也有降职的用法;“谪”与“迁”的意思一样。
D.“谥”指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因为杀了别人的狗,就和刘邦一起隐藏起来了。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忠义。
C.刘邦能从鸿门逃脱,樊哙责备项羽的那番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生了儿子,所以高祖对他比一般将领更亲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下列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缪(miù):假装。②裈(kūn):裤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见而之  说:通“悦”,高兴
B.于是相如往,都亭 舍:居住
C.长卿病不能往 谢:推辞
D.长卿第俱临邛 如:如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亲名之曰犬子  ②唯昭质犹未亏
B.①事孝景帝,武骑常侍 ②乃装遣荆轲
C.①二人乃谓曰     ②及时遣归
D.①著《子虚之赋》   ②良入,具告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凭借资财担任郎官一职,早期侍奉不喜欢辞赋的景帝,后来到了梁国并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多年。
B.王吉当时担任临邛县令,交好并帮助司马相如摆脱困境。他坚持拜访司马相如,提升了司马相如在富人心中的地位。
C.卓王孙为临邛县富人,与程郑置办酒席款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受邀参加宴会,他的风采倾倒满座宾客。
D.卓文君寡居父亲家,席间偷窥并喜欢上司马相如,与其私奔成都。后来卓文君因当垆卖酒感动父亲而得到资助。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徳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D.明道徳之广崇 明:阐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喻楚怀王不够贤明。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其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