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 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 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 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正直
B.久之,越石父请绝 绝:断绝(关系)
C.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信:诚信
D.论其轶事 轶:散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B.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C.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对国家忠心,绝无二心;对君主忠贞,绝不抗命,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晏子解救石父、晏子的问话以及晏子对石父态度的转变,共同将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
C.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见车夫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谦恭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指责的车夫,发生了变化,知道这件事后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自己若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 的敬仰,也包含着自己不遇知己的感慨。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3:1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小题2】下列关于本文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共130篇,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通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如“不求闻达于诸侯”。
C.字,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第四。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梁在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B.项羽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祖父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为了报仇,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和舞剑,而是喜欢兵法。
C.项梁感到项籍很不一般的原因是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D.成语“破釜沉舟”就出自以上文段。项羽的具体做法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把船只全部凿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现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进食 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B.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背叛
C.汉廷臣毋能出其者 右:等级高的
D.汉与楚相,士卒疲弊     距:有距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警觉对方的姿态。
B.“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又指有德行忠厚的人。
C.“髡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D.“顿首”,指磕头。一方面指古代汉族的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另一方面它也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本文意为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②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虑之 (更改)
B.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C.秦王必喜而见臣   (好好的)
D.顷之未,太子迟之  (打开)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乃令秦武阳为副
【小题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小题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以试人,血濡缕。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同类题4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文学常识填空。《史记》中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部分除了“列传”、“世家”之外,还有“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伐赵,石城(______________)②且相如贱人(_________)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④吾念之(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蔺相如徒口舌为劳/徒吾两人在也
B.不忍为下/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君畏匿之/终苟免不怀仁
D.后秦伐赵/信者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范蠡越王勾践 (2)北渡兵于淮以齐、晋
(3)臣请从会稽之 (4)于是勾践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B.逐什一之利
C.复约要父子耕畜D.则致赀累巨万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小题4】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