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而绝江河 横渡B.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C.君子生非异也   生活D.上食埃土 向上,名词作状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B.蟹六跪而二螯   劳苦而功高如此
C.善假于物也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无以至千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小题3】下列句子,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句式相同的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古之人不余欺也D.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没有论述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小题2】下列四句话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B.蚓无爪牙之利
C.故木受绳则直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课文最后一段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赫尔曼·黑塞,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玻璃球游戏》、《荒原狼》等。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其门人著有《荀子》。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师说》一文中提到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宋代广为流行并达到高峰。词,又称“曲”“杂曲”“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D.《劝学》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在人性问题上,倡导人性本善。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片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抒发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B.《劝学》一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以提取靛青色、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C.《我与地坛》旨在用自己于逆境中以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文章两节分别写了地坛和命运,而文题《我与地坛》没有提及命运,原因是在作者心目中,地坛正是自己命运的象征。
D.老舍的《向北平》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结束全文。从句式特点看,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从情感上说,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石壕吏》是五言,《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
B.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依次是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E.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F.“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做到了高度概括,马嵬之变的原因、结果、过程被诗人一并凝聚在这一联之中。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女神》、戴望舒的《红烛》、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双桅船》等新诗,无不折射着诗人深切的忧患意识。
B.《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晋陶渊明的《饮酒》,“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语出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
D.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首篇;苏轼《赤壁赋》所写的并非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后赤壁赋》中的“赤壁”才是赤壁古战场。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击”字形象地描绘了雄鹰自由自在、悠游自如的神态,“翔”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矫健有力的身姿。
B.荀子的《劝学》善于设喻论证,其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比喻,引出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好的道理。
C.老舍的《想北平》用纯净、简洁而又华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自己的北京,在华北危急的形势下,更能体现对家园沦陷的忧虑。
D.《赤壁赋》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借用江水、明月、清风等意象,抒发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当前题号:9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配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唐——韩昌黎——韩文公——《昌黎先生集》——《师说》
B.荀子——战国——荀况——孙卿——《荀子》
C.苏轼——宋——香山居士——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
D.柳宗元——唐——柳河东——柳柳州——《河东先生集》——《始得西山宴游记》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