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D.《劝学》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在人性问题上,倡导人性本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3-05-23 09:4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于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学于余
【小题3】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中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 规:规则
B.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C.今之众人 众人:众多的人
D.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7】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子用“/”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同类题5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为轮,其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小题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