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非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