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提出人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
B.《红楼梦》中除塑造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贵族女性形象外,还塑造了病死的晴雯、投井的金钏、上吊的鸳鸯、撞墙的司棋等“四烈婢”形象。
C.辛亥革命时期,辫子的剪与留成了革命与守旧的风向标,鲁迅小说《风波》《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中都有相关的情节描写。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12:5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①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②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ī),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③舒(zhān),稠粥;粥:稀粥。④宗国:鲁、滕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⑤歠(chuò):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B.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C.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D.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周代五等爵制之一,后代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士大夫的去世。古代帝王死叫“崩”。
C.世子,是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在奴隶社会里,还可称为太子。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尽孝的要求是,父母健在时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时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B.滕国的太子制定了三年治丧的制度,因国内父兄百官的反对,就两次派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
C.孟子用“草尚之风”的比喻,告诉滕国的太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做事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太子的行为。
D.我们从滕国太子治丧的做法上,看到了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同时“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的认识也给我们以启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 憾:遗憾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考察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C.师不必贤弟子
D.当其欣所遇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了,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而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
B.孟子认为梁惠王的“尽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并提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善用比喻,如“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D.本文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履至尊而制六合。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题3】下对文章的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保养生命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从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饿死的人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