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提出人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
B.《红楼梦》中除塑造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贵族女性形象外,还塑造了病死的晴雯、投井的金钏、上吊的鸳鸯、撞墙的司棋等“四烈婢”形象。
C.辛亥革命时期,辫子的剪与留成了革命与守旧的风向标,鲁迅小说《风波》《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中都有相关的情节描写。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12:5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家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桌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寨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收成不好
B.材木不可用 胜:尽
C.数罟不入洿池 洿:池塘
D.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是亦走    报养刘之日短
B.填然鼓之     则修文德以来
C.弃甲曳兵走 余扃牖
D.斧斤时入山林 臣险衅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C.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寨,国君就能称王天下了。
D.选文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

【小题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小题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