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小题2】(小题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9-14 05:1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于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颜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于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四猜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
B.齐,国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北部。
C.钟鼓: “鸣钟鼓,食珍馐”。古代仅用来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D.羽旄: 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 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 只是
C.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 通“犹”,犹如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 诸侯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填然鼓之
B.今王鼓乐于此/则移其民于河东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安与项伯有故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D.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小题5】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日;‘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音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①不入洿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涂有饿莩④而不知发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⑥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数(cù):密。罟(gǔ):网。  ②洿(wū):深或大。  ③检:约束,制止。④殍(piǎo):饿死的人。 ⑤发:开,指打开粮仓救济。 ⑥岁:年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选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他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B.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包括唐代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和乐府诗。
C.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流经河南省,河之北为河内。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殷商叫序,周代叫庠。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