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
B.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嫁娘早生贵子。
C.第三章以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衬托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是最好的颂辞。
D.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8 02: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晏子对曰:“有。”公曰:“其术如何?”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公曰:“奚谓也?”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加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义而谋,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故反义而谋,倍民而动,未闻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于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反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

公曰:“寡人不敏,闻善不行,其危如何?”对曰:“上君全善,其次出入焉,其次结邪而羞问。全善之君能制出入之君;时问之君,虽日危,尚可以没身。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今君虽危,尚可没其身也。”

[注]①没身:终生、一辈子。文中的意思是这一生还不至于遭受灾祸。
【小题1】晏子认为“得谋”、“成事”的必要条件是□□和□□。
【小题2】选文第2段中有一个通假字是____,通____。
【小题3】对“国有义劳,民有加利”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要把劳动当作百姓的义务,然后让百姓获得更多的利益。
B.国家有义务为百姓辛劳,百姓需要获得更多的利益。
C.执掌国家的人所操劳的事都合乎道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让百姓获得利益。
D.执掌国家的人劳心劳力是他的义务,老百姓获得利益是他们的权利。
【小题4】晏子说“今君虽危,尚可没其身也”的理由是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5】概述选文中对比论证的内容,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 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   聘:问候
C.行道迟迟 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业业:高大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 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 小人所腓
【小题3】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小题1】(小题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
【小题2】(小题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小题3】(小题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