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沈纮,字铭缜,乌程人。父节甫,字以安。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仪制主事,厉祠祭郎中。诏建祠禁内,令黄冠祝釐,节甫持不可。尚书高拱恚甚,遂移疾归。起光禄丞。会拱掌支部,复移疾避之。万历初,屡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召为工部左侍郎,摄部事。御史高举言节甫素负难进之节,不宜一岁三迁。吏部以节甫有物望,绌其议。节甫连上疏请省浮费,核虚冒,上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帝为稍减织造数。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父忧归,卒。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纮方柄用,得赐谥端清。
纮与弟演同登万历二年进士。纮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事。西洋人利玛窦入贡,因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纮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识者韪其言。然纮素乏时誉。与大学士从哲同里闬,相善也。神宗末,从哲独当国,请补阁臣,诏会推。亓诗教等缘从哲意,摈何宗彦、刘一燝辈,独以纮及史继偕名上。帝遂用之。或曰由从哲荐也。疏未发,明年,神宗崩,光宗立,乃召纮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未至,光宗复崩。天启元年六月,纮始至。
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李进忠、刘朝皆纮弟子。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纮既至,密结二人,乃奏言:“辽左用兵亟,臣谨于东阳、义乌诸邑及扬州、纮安募材官勇士二百余,请以勇士隶锦衣卫,而量授材官职。”进忠、朝方举内操,得淮奏大喜。诏锦衣官训练募士,授材官王应斗等游击以下官有差。纮又奏募兵后至者复二百余人,请发辽东、四川军前。诏从之。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禁中内操日盛,驸马都尉王昺亦奉诏募兵,愿得帷幄重臣主其事。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刘朝内操,纮使门客诱之。王昺疏,疑出纮教。阉人、戚畹、奸辅内外弄兵,长安片土,成战场矣。纮疏辨,因请疾求罢。帝慰留之。世扬等遂尽发纮通内状,刑部尚书王纪益疏劾纮,比之蔡京。纮亦劾纪保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谳等。诏两解之。未几,纪以卜年狱削籍,议者益侧目纮。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逾年卒。赠太保,谥文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
B.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
C.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
D.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
A.沈纮出身士宦,父亲忠直。他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因反对在禁宫建祠的诏令,遭到尚书高拱记恨,但秉性不改,在朝中颇有雅望。 |
B.沈纮守职守责,拒绝异教。任职礼部侍郎期间,西洋人利玛窦在南京传播天主教,沈纮上书反对此事,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支持。 |
C.沈纮交好宦官,升迁顺利。他在内阁讲授期间,巴结宦官魏忠贤、刘朝,因这二人的极力推荐而被封为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 |
D.沈纮曾受弹劾,但是职位稳固。他因与宦官刘朝关系较好,虽然受到朝臣的弹劾,但都能得到皇帝的保护,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
(1)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
(2)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 |
B.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 |
C.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 |
D.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 |
A. “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 “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 “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
B.沈有容有远识。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率水师万人,去做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
C.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用弓箭射中两人,并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
(1)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
(2)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钦宗将遣使至金国,若水在选中。为使,见粘罕于云中。才归,兵已南下,复假徽猷阁学士,副冯澥以往。甫次中牟,守河兵相惊以金兵至,左右谋取间道去,澥问“何如”?若水曰:“戍卒畏敌而溃,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令敢言退者斩,众乃定。拜吏部侍郎。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后旬日,粘罕召计事,且问不肯立异姓状。若水曰:“上皇为生灵计,罪己内禅,主上任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噀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
B.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 勉:劝慰 |
C.吾不复顾家矣 顾:回去 |
D.奈并累若属何 累:连累 |
A.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B.春秋,既可指时代,也可指儒家经典,还可指时间,文中用以表示年龄。 |
C.旬日,十天,亦指较短时日,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 |
D.内禅,指君主将君位禅让给家族的人。禅让传内不传外,否则视为不孝。 |
A.李若水痛恨奸臣,直言进谏。佞臣高俅逝世,有关部门打算依礼厚待,他一再谏言追削高俅的官衔用来告示天下,天子不该哀悼高俅。 |
B.李若水遇事镇定,威严慑众。他在出使金国途中,遇到惊慌溃逃的守河士兵,随从也跟着逃跑,他下令斩杀逃跑者,众人才安定下来。 |
C.李若水羁留金国,坚守气节。他随钦宗出行金国却被扣留,惨遭毒打;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天无二日”来表示自己坚决不事二主。 |
D.李若水坚贞不屈,以身殉国。他坚守气节,一再辱骂粘罕,被监军官员打破嘴唇;后骂得更加厉害,最后被金人断头割舌而死。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3)戍卒畏敌而溃,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父绍宗,福建副使。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吏部主事,进员外部。六年冬,京师地震,上疏陈时政阙失。忤旨,不报。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人僚不职者,并及邦奇。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通判。迁浙江会事,辖杭、严二府。宁王宸濠①令内竖②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仪宾③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珏主市舶,张玉管营造。爪牙四出,民不聊生。邦奇疏请禁止,又数裁抑堂。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荼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帝怒,逮至京,下诏狱。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嘉靖七年,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居四年,引疾归。斋中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迁刑都右侍郎,改吏部。拜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归。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其弟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帮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及殁,衰蔬食,终丧弗懈。乡人为立“孝弟碑”。
(节选自《明史·韩邦奇传》)
【注】①正德二年(1507年),宁王朱宸濠贿赂太监,密谋起兵。②内竖,指宦官。③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
B.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
C.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
D.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在文言中与“迁”“拜”“授”等意思相同。 |
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
C.刑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审定法律,复核刑名案件等职事,其长官称为刑部尚书。 |
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 |
A.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京师发生地震之后,邦奇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武宗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 |
B.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宁王奸计,遣散了聚焦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其女婿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 |
C.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请求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和感伤。 |
D.韩邦奇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他因“庐居”而病一年多,得弟弟周到照顾;后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 |
(1)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
(2)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宣德五年进士。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英宗初,授刑科给事中。正统二年,御史元亮请如诏书蠲边军侵没粮饷,不允。按察使龚鐩亦请如诏书宥盗犯之未获者,法司亦寝不行。庄以诏书当信,上章争之。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杨士奇家人犯法,偕同官论列。或曰:“独不为杨公地乎?”曰:“正所以为杨公也。”八年命与御史张骥同署大理寺事。十一年迁南京大理少卿。逾二年,奸人陈玞者,与所亲贾福争袭指挥职。南京刑部侍郎齐韶纳玞贿,欲夺福官与之,为庄所驳。韶捶福至死,被逮。玞亦诬庄,俱征下诏狱。会韶他罪并发,弃市,庄乃得释。景泰五年七月上疏曰:“臣曩在朝,见上皇遣使册封陛下,每遇庆节,必令群臣朝谒东庑,恩礼隆洽,群臣皆感叹,谓上皇兄弟友爱如此。今陛下奉天下以事上皇,愿时时朝见南宫,或讲明家法,或商略治道,以慰上皇之心,则祖宗在天之神安,天地之心亦安矣。宜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所以系属天下之人心,即弭灾召祥之道莫过于此。”疏入,不报。明年,庄以母丧,诣东角门朝见。帝忆庄前疏,命廷杖八十,谪定羌驿丞。成化初,召为刑部左侍郎。逾年卒。赠尚书,谥恭敏。庄性刚,喜面折人过,而实坦怀无芥蒂。不屑细谨,好存谢宾客为欢狎。既官法司,或劝稍屏谢往来,远嫌疑。庄笑曰:“昔人有言‘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吾无愧吾心而已。”卒之日,无以为敛,众裒钱助其丧。
(节选自《明史·廖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 |
B.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 |
C.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 |
D.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 |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通过皇帝策问的贡士的称谓,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
B.“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
C.“弃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死刑,即在闹市里把犯人处死后示众,以示为大众所弃。 |
D.“陛下”古代特指对帝王的敬称,对帝王的尊称还有皇上、天子、万岁、圣驾等。 |
A.廖庄为国尽责,敢于直言进谏。对御史请求按诏书免除边防军吞没粮饷事,以及按察使请求依诏书宽恕没抓获的盗窃犯事,他上书坚持上书力争。 |
B.廖庄为民谋利,做官秉公处事。他救荒济民,建言献策;杨士奇家人犯法,他敢于上书检举。对陈玞行贿争官的行为,他予以斥责,却被诬下狱。 |
C.廖庄诚请礼待上皇,却受到惩处。他上疏请求皇帝为了兄弟和睦相处、祖宗基业发展和天下人心安稳,应时时礼待上皇,但后来被皇帝杖打并贬官。 |
D.廖庄个性刚直,为人胸怀坦荡。他好当面指出别人过错,但内心毫无芥蒂,不屑于谨小慎微;他认为自己做事无愧于心,去世后,丧事靠众人资助。 |
(1)思所以系属天下之人心,即弭灾召祥之道莫过于此。
(2)好存谢宾客为欢狎。既官法司,或劝稍屏谢往来,远嫌疑。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
D.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 “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保守僵化。 |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 |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畿辅:清代治河专家。【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
B.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
C.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
D.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
A.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
B.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
C.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户籍编制,以便统治者通过层层管理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
D.畿辅是清代直隶省的别称。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
A.于成龙虽然在乐亭任职时间不长,但施政深得民心。后来,又因为为官清廉,得到皇帝诏令嘉奖。 |
B.皇上向于成龙询问畿辅重地兴利除弊首要的事是什么,于成龙认为是消除盗贼,大力推行保甲制。 |
C.皇上认为可能会有借钱纳资捐官的人,这些人最终会削弱百姓来偿还债务。于成龙认为皇上说得对,于是主动认错。 |
D.皇上亲临察看于成龙负责修缮的高家堰、归仁堤各处,命令于成龙继续筹办筑疏浚的事务。不久他因病请假,回乡调养治疗了。 |
(1)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 /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是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
(1)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去。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之辈以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责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成化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子锐,字汝中。八岁时,宪宗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宫殿门坎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帝虑牙牌易损,命易以银。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仍供事内阁诰敕房。博学有行谊,与长洲刘荣并淹贯故实,时称“二刘”。
《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
B.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
C.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
D.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考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 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
C.成化十八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成化是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重 要的纪年法之一,如文中的“正统十三年”、“嘉靖初”以及我国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十六年”, 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
A.刘珝颇有口才,善于辞令。他担任讲官,每次入朝讲学时,都反复开导,言词语气从容不迫;在当时被世人称为第一讲官,就连皇帝也称他为“刘东先生”。 |
B.刘珝性格直爽,敢于奏议国事。他遇到事情时从不回避,李孜省等人用歪门邪道扰乱政事,想改换太子,刘珝就秘密地上疏来劝谏皇帝,阴谋稍微被阻止。 |
C.刘珝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曾当面指责万安;有一个朝臣王越,刘珝又在朝堂上责备他,使他羞愧地退了下去。 |
D.刘珝的儿子刘锐博学又有品行。他先后任官五十多年,嘉靖年间官至太常卿,兼任五经博士,同 |
(1)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
(2)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