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②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③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④,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⑤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⑥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⑦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⑧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⑨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重:敬重、尊重。②疾:奋力,努力。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④说:说教。兑:通“悦”,高兴。⑤董:毒药。⑥胜理:依循事理。⑦遇合:相遇而投和。⑧畏:横死。⑨畏:被围困。【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
D.“颜回、曾参”是古代有名的儒生,他们都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在道德修养上十分崇高。 |
A.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
B.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
D.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子、子女做到“忠孝”,臣子、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
C.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的否定,也为唐代韩愈作《师说》提供了借鉴。 |
D.文章称颂“忠孝”“尊师”,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
C.蚓无爪牙之利 利:锋利 |
D.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
A.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
B.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D.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
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
C.寡人:在始皇帝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
D.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时,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这也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
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吏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汶阳、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何无忌,东海郯人也。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会稽世子元显子彦章封东海王,以无忌为国中尉。及桓玄害彦章于市,无忌入市彻哭而出,时人义焉。及玄篡位,无忌与玄吏部郎曹靖之有旧,请莅小县。靖之白玄,玄不许,无忌乃还京口。初,刘裕与无忌素相亲结。至是,因密共图玄。刘毅家在京口,与无忌素善,言及兴复之事,无忌曰:“桓氏强盛,其可图乎?”毅曰:“天下自有强弱,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无忌曰:“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毅曰:“所见唯有刘下邳。”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及玄败走,武陵王遵承制以无忌为辅国将军,南追桓玄,与振武将军刘道规俱受冠军将军刘毅节度。玄留其龙骤将军何澹之等守湓口。无忌等次桑落洲,澹之等率军来战。澹之常所乘舫放旗甚盛,无忌曰:“贼帅必不居此,欲作我耳,宜亟攻之。”众咸曰:“澹之不在其中,其徒得之无益。”无忌谓道规曰:“今众寡不敌,战无全胜。澹之虽不居此舫,取则易获,因纵兵腾之,可以一鼓而败也。”道规从之,遂获贼舫,因传呼曰:“已得何澹之矣!”贼中惊扰,无忌之众亦谓为然。道规乘胜径进,无忌又鼓噪赴之,澹之遂溃。卢循遣别帅徐道覆顺流而下,舟舰皆重楼。无忌将率众距之,长史邓潜之谏曰:“蓄力俊其疲老,然后击之。”无忌不从,遂以舟师距之。既及,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无忌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赠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选自《晋书·何无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 |
B.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 |
C.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 |
D.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因共要毅/与相推结/遂共举义兵/袭京口/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甚惧 |
A.州,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 |
B.世子,一般为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是帝王和诸侯王位的继承者。 |
C.吏部郎,吏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
D.谥,谥号。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通常是朝廷赐予的。 |
A.何无忌请求遭拒,决定抗争。桓玄篡位后,何无忌请求给他一个小县来治理,却遭到了桓玄的拒绝,于是何无忌就回京口,与刘裕密谋共同对付桓玄。 |
B.何无忌与友共议,密谋复兴。何无忌与好友刘毅谈论复兴之事,何无忌认为天下没有对抗桓玄的英雄,刘毅认为只要刘裕共同起兵就不用担心。 |
C.何无忌将计就计,大败敌军。何无忌明知敌军主帅何澹之不在平常乘坐的战船中,仍鼓动士兵攻击这艘船,最终攻占敌军主帅的战船,将敌军击溃。 |
D.何无忌不听劝阻,壮烈牺牲。何无忌率军拒敌,长史邓潜之劝说何无忌等到敌军疲惫后再攻打,何无忌不听,结果遭到攻击,壮烈牺牲。 |
(1)及桓玄害彦章于市,无忌入市彻哭而出,时人义焉。
(2)俄而西风暴急,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 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
B.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
C.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
D.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
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
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之为“河东”。 |
C.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饯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有“既祖,取道”。 |
D.不肖子,专指违背父母心意,对父母不孝顺、不听话的儿女。 |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张循宪巡视河东时,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为避免突厥新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
C.张嘉贞为相强躁,执法严明峻切。秘书监姜晈说他气量不够宽大,张嘉贞请求对姜晈施 以廷杖;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狱,张嘉贞认为应该严厉处置。 |
D.张嘉贞深受器重,不置买田宅。皇帝多次慰劳张嘉贞,还令百官为他送行;张嘉贞身处高位,但认为置买田宅无益有害。 |
(1)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2)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①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 ),雨泽下注(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1)又北向,不能得日(④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⑤ )漏。前辟(⑥ )四窗,垣(⑦ )墙周(⑧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⑨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⑪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⑫ ),风移影动,珊珊(⑬ )可爱。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修葺前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①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② )学书(③ )。吾妻归宁(④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⑤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这部分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日:“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约:“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贵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邮将。单于尝为书谩吕后,吕后大怒,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生。曹丘生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
B.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
C.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
D.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
A.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住项颈叫“钳”。 |
B.褐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后来代指物质贫乏的平民百姓。 |
C.股肱,大腿和大臂,喻指帝王的得力大臣,文中指河东郡地位重要。 |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者晚辈称长辈,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 |
A.季布富有才能,得到救助。季布曾为项羽做事,后被高祖追捕;由于先后得到周氏、朱家、滕公的帮助,得以脱险。 |
B.季布敢于直言,说服吕后。吕后遭单于书信谩骂,樊哙夸言能领兵横扫匈奴,季布厉声陈述危害,最终吕后改变主意。 |
C.季布善于进言,河东辞官。孝文帝听信他人,认为季布喝酒误事,将他召入宫中,季布因为文帝草率,决定辞去官职。 |
D.季布看重名声,遭人吹捧。季布先是鄙视曹丘生的为人,后因曹丘生巧言善说,遂改变原来认识,将曹丘生待为上宾。 |
(1)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2)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小题5】季布得到搭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小题5】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