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重:敬重、尊重。②疾:奋力,努力。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④说:说教。兑:通“悦”,高兴。⑤董:毒药。⑥胜理:依循事理。⑦遇合:相遇而投和。⑧畏:横死。⑨畏:被围困。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颜回、曾参”是古代有名的儒生,他们都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在道德修养上十分崇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B.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D.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子、子女做到“忠孝”,臣子、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的否定,也为唐代韩愈作《师说》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称颂“忠孝”“尊师”,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1: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交友未笃  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与,不知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积微,月不胜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軸: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豁,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此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察秋毫 人拜之以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蝤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 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也往于东邑(2)知之
【小题2】与“汝苦我”中的“道”的词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之胜强,柔之胜刚
C.必念“观音菩萨”千遍D.故声闻过情,君子
【小题3】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安得不汝怒耶B.闻道百
C.阳冰试弦歌于当涂D.不知鬼悉何所畏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小题5】《吕氏春秋》是著名的_______家(哲学流派)代表作,“黎丘丈人”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喻指_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