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先 妣 事 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儒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 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和蔼亲切。④缉:搓麻线。⑤问遗:亲友相馈赠。⑥洒然:很有秩序。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 B.室靡弃物 靡:无 |
C.每至夜分夜分:半夜 |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道出了自己当时年幼,对母亲事迹已经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
A.大吏多恶之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 / 死者长已矣 |
C.为之赞曰 / 为之奈何 |
D.久而自伤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②③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 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之战》 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夷:平定 |
B.若能以吴越之中与中国抗衡 中国:中原,指曹操的势力。 |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到北方去 |
D.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折 |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B.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C.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D.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A.赤璧之战开战之前,形势紧急,诸葛亮请求到孙权那里求救,并在柴桑拜见了孙权。 |
B.当时,孙权的势力比刘备雄厚很多,且主要在江东, 但对于迎战还是投降犹豫不决。 |
C.诸葛亮以“田横守义不辱”和曹军长途劳顿,且不习水战等来激发孙权的抗战斗志。 |
D.孙权认为自己不应该以这么强大的兵力、国力来投降曹操,所以马上答应联刘抗曹。 |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某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B.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C.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D.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即妻父,且鞮侯单于称当时汉天子“丈人”,缘于汉朝和匈奴世代通婚,实为姻亲关系。 |
B.“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中,“三辅”是指汉朝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
D.“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在辛弃疾笔下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诗中作者自比廉颇,表达北伐抗敌的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
A.面对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表现了他不计私怨、以国家为重的品质。 |
B.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
C.燕用栗腹之计击赵,却被廉颇打败,割让五城求和;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
D.廉颇虽然接受了楚国请他为楚将的请求,但他认为楚国士兵的素质不如赵国,因此没有取得战功。 |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粥:出售 |
B.岁苦旱而独收 苦:为……所苦 |
C.得无有所恨耶 恨:痛恨 |
D.岁一再至而已 再:二次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
D.归有光的代表作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下列词语。方正: 穷: 信 :
约: 微: 廉: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②“离骚”的含义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①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②士,寻进礼部尚书。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徐阶传》,略有删改)
(注)①鐍(jué),锁闭。②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 |
B.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 |
C.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 |
D.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 |
A.祭酒,指古代由朝廷任命的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 |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始为六部的最高长官。 |
C.锦衣,即锦衣卫,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为特务组织。 |
D.谥号,对已故的皇帝、皇后、诸侯和大臣等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扬或同情的称号。 |
A.徐阶聪慧有才,深受器重。自从考上进士后,先后兼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以及文渊阁大学士。 |
B.徐阶虚心谦卑,礼贤下士。在吏部任职时,屈尊礼遇下级官员,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情况,赢得朝野的敬重。 |
C.徐阶正直敢言,颇有见地。关于精汰京城卫戍部队、关于抵御倭寇的入侵,他所提的建议全都得到皇帝的采用。 |
D.徐阶机敏自保,谨小慎微。闻渊任吏部尚书时独断专权,他为避免矛盾主动调离;严嵩猜害同列,他小心应对。 |
(1)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嘱咐 |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
C.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落泪 |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方其破荆州/当其南北分者 |
C.顺流而东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举匏樽以相属/作《师说》以贻之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
B.第二段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然后又写客人悲凉的箫声,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
C.第三段由写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写赤壁的历史古迹。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
D.所选文段描写波澜起伏,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先是由喜到悲,然后再由悲转喜,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 |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1)解释下列词语
已: 故都: 美政:
(2)“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句属什么句式类型,试解释这一诗句。
(3)翻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一句。
(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份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