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太常传
全祖望
庄太常元辰,字起贞,鄞人也。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释褐南太常博士,八载不迁,冷曹清望,泊如也。
甲申之变,公一日七至中枢史公之门,促以勤王。赧王即位,议选科臣,总宪刘公、掌科章公皆举公为首。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致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曰:“博士曷持门下刺一谒相公,掌科必无他属也。”公峻拒之。是时虽东林宿老亦俯首称门下于马、阮之门,而考选诸臣能抗之者,则公一人而已。
钱忠介之起事也,诸乡老最同心者莫如公,破家输饷。初,降臣谢三宾欲梗师,而为王之仁所胁。及忠介与王之仁将赴江上,三宾潜招兵于翠山,众人疑之。王明经家勤谓忠介曰:“公等竟欲西行乎?何其疏也!”忠介惊曰:“计将安出?”家勤曰:“浙东沿海,皆可以舟师达盐官,倘彼乘风而渡,北来捣巢,列城且立溃矣,非分兵留守不可。”忠介曰:“是无以易吾庄公者。”于是共推公任城守事,分兵千人以属公,以四明驿为幕府。忠介乃西行。公日耀兵巡诸堞,里人呼为城门之军。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王召公入朝,晋公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常少卿,仍兼吏科如故。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王不能用,公累有封驳。马士英又至,公言:“士英不斩,国事必不可为。”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
未几,大兵东下,公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公故美须眉,顾盼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头陀。一日数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复识。忽有老妇识之曰:“是非廿四郎耶?”叹日:“吾晦迹尚未深。”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尽致朝臣出其门下 致:招引 |
B.博士曷持门下刺一谒相公 谒:进见 |
C.而考选诸臣能抗之者 抗:相当 |
D.公故美须眉,顾盼落落 盼:观看 |
A.释褐,意为脱出平民衣服,常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庄公起初担任南京太常博士一职。 |
B.冷曹,指在京城僻静的衙门做官。“冷曹清望”即指庄元辰官居闲职,声望清白。 |
C.秕政,意为不良的政治措施。“乃赧王之秕政”可译为这就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 |
D.区区,少的意思,如区区之数不必计较。“区区忧愤”即为小小的忧愁和愤怒。 |
(1)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
(2)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小题4】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
眺望
纪红建
每逢周末,我总会驱车来到老家——长沙近郊一个叫“湘江”的村子。车子缓缓进入院门,母亲立即从茂盛的蔬菜中站起来。母亲的勤劳,充沛的夏雨,让菜园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此刻的我,无比轻松,忙碌的脚步变得缓慢,内心的浮尘顿时被洗净。
按惯例,我先到莱园看看母亲近来的“杰作”,然后到房前屋后走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灵动的图景啊,有波涛汹涌的江水,也有峰峦叠嶂的山峰;有律动的色彩,也有岁月的沧桑。儿时,不用到大堤上,只要爬上屋后那棵高大的樟树,便能眺望那流动的图景。湘江里,舟楫往来,船帆如织;江那边,北边一点,烟囱耸立,青烟袅袅,那是铜官窑薪火传承的见证;南边一点,有景色秀丽的书堂山,有响声阵阵的麻潭山,还有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铜官窑遗址……后来,陆运兴起、水运衰落,图景的色彩打破了,变得萧条而冷色。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幅图景的一个瞬间,或者说一个片断。
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我看到,2000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四五百年后的初唐,窑火再次燃起,到了晚唐,不仅烧红了湘江沿岸,还绵延到了东南亚、北非等地。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装满彩陶的商船从石渚湖启程,走湘江,经洞庭,入长江,乘风破浪……
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特别是那个曾经船只川流不息的石渚湖,它不再是湖垸,雨后竹笋般的古建筑,试图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长沙景象。
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父亲正在石渚湖的工地上看材料。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渚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看鸭是个辛苦活,不仅白天与鸭子寸步不离,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鸭子边上。父亲和伙计就在鸭棚边上,用竹子和塑料搭个简单的棚,在木板上铺上稻草,算是床。平常没事,最怕的是打雷下雨。只要遇上打雷下雨,母亲就会站在湘江堤上眺望,满脸阴云。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
多少次,我看到小木舟从江那边过来,总期盼着是父亲回来,但带给我的总是失望。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乘的小木舟快到岸时,被一个大浪打翻,他死死抱着小木舟,总算划到了岸边,不过带回来的一百个鸭蛋和在河东买的一只黑土猪仔被冲走了。但父亲还是很庆幸,他笑着拍了拍口袋说:“200块钱还在,这是孩子们春节后的学费。”父亲还说,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家里该不会漏雨吧,塑料窗户该不会被风吹掉了吧。
正走着、想着,父亲骑着电动车回来了。父亲说:“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父亲把电动车往路边一停,我们父子俩站在湘江大堤上,面对图景,无比感慨。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我”周末回家、母亲的反应、五彩斑斓的菜园,营造出浓浓的田园家庭气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B.“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这里的轻松与前文“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的焦灼形成对比。 |
C.文章结尾父亲眉飞色舞讲述的江那边的变化,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欣欣向荣、发展前进的变化。 |
D.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构思独特。 |
【小题3】“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对他的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并声称“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引来了众多网友,包括不少知名人士的围观、激辩。以“财”量“才”是理性的激励,还是道德的缺失?这再度成了热议话题。
一、微博交锋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那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我父亲不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了钱,那就不需要读书了。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的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师道本无价,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受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二、网络调查
你能挣到4000万吗?高学历的贫穷是否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昨日,在8万多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不认同“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近80%的网友不认为“40岁没有4000万”就是失败,因为“努力奋斗过就好”。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不被认同的。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有删改)
【小题1】董藩说:“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小题2】文中提到北师大校训和孔子雕像,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小题3】通过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分条作答(至少答出三条)。
菩萨蛮·黄鹤楼①
***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路线断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年的春季(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个“锁”字,连结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
B.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 |
C.下片一个“逐”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 |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
致 橡 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小题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小题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首诗中“橡树”和“木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简要概括。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者 董玉方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 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 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 给了自己两拳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女儿扎着马尾辫 跑进了校园
可是她最近 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女儿一定 会美得很惊艳
有个爱她的男人 要娶她回家
可想到这些 我却不忍看她一眼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 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辈子。
作者董玉方, 当代诗人。1984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董花园村,2002年12月入伍,现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任专业创作员。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诗刊》、《星星》、《解放军报》、《词刊》、《绿风诗刊》、《当代小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发行诗集《一路锋芒如血》。这首诗2016年被歌手许飞谱曲,李建等人演唱,感动万千听者。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稻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