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太常传

全祖望

庄太常元辰,字起贞,鄞人也。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释褐南太常博士,八载不迁,冷曹清望,泊如也。

甲申之变,公一日七至中枢史公之门,促以勤王。赧王即位,议选科臣,总宪刘公、掌科章公皆举公为首。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曰:“博士持门下刺一谒相公,掌科必无他属也。”公峻拒之。是时虽东林宿老亦俯首称门下于马、阮之门,而考选诸臣能之者,则公一人而已。

钱忠介之起事也,诸乡老最同心者莫如公,破家输饷。初,降臣谢三宾欲梗师,而为王之仁所胁。及忠介与王之仁将赴江上,三宾潜招兵于翠山,众人疑之。王明经家勤谓忠介曰:“公等竟欲西行乎?何其疏也!”忠介惊曰:“计将安出?”家勤曰:“浙东沿海,皆可以舟师达盐官,倘彼乘风而渡,北来捣巢,列城且立溃矣,非分兵留守不可。”忠介曰:“是无以易吾庄公者。”于是共推公任城守事,分兵千人以属公,以四明驿为幕府。忠介乃西行。公日耀兵巡诸堞,里人呼为城门之军。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王召公入朝,晋公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常少卿,仍兼吏科如故。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王不能用,公累有封驳。马士英又至,公言:“士英不斩,国事必不可为。”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

未几,大兵东下,公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公故美须眉,顾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头陀。一日数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复识。忽有老妇识之曰:“是非廿四郎耶?”叹日:“吾晦迹尚未深。”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尽朝臣出其门下 致:招引
B.博士曷持门下刺一相公 谒:进见
C.而考选诸臣能之者 抗:相当
D.公故美须眉,顾落落   盼:观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意为脱出平民衣服,常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庄公起初担任南京太常博士一职。
B.冷曹,指在京城僻静的衙门做官。“冷曹清望”即指庄元辰官居闲职,声望清白。
C.秕政,意为不良的政治措施。“乃赧王之秕政”可译为这就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
D.区区,少的意思,如区区之数不必计较。“区区忧愤”即为小小的忧愁和愤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
(2)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小题4】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7 06: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年已晚暮,始为博士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掳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 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 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有删改)

(注)①博士:学官名,掌经学传授之职。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轻视、怠慢
B.歙尤多英贤,行谊 敦:厚道、诚恳
C.易田信余 固:坚决、执意
D.其板刻之 属:通“嘱”,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退强学 吾尝跂望矣
B.注念生人欣戚 不知东方既白
C.夫造物之人   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  激于义而死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不认同世人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 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 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作者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 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的境遇。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 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 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族兄中涵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救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奋臂屹立,虎扑至,例首让,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地。视,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帝扫之不,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兄中涵旌德县时:   知,主持,执掌
B.老翁一短柄斧  手,手执
C.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地 仆:倒
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 瞬,一瞬间
【小题2】下列“之”的指代对象与举例不同的一项是
例: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A.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
B.纵八九寸,横半
C.虎扑至,侧首让
D.视,自颔下至尾阔,皆触斧裂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伤猎户数人,不能捕”说明虎患堪忧,为下文唐打猎的出场作铺垫。
B.引用戴东原的叙述,是为了交待唐打猎家族的由来,使叙事完整。
C.虽然唐氏家族派来的老翁信心十足,大家不要害怕,中涵还是感到非常不满。
D.作者最后引用《庄子》的话,为了说明老翁打虎技艺高超,是因为长期的苦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小题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岂C.何D.然
【小题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小题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