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对他的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并声称“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引来了众多网友,包括不少知名人士的围观、激辩。以“财”量“才”是理性的激励,还是道德的缺失?这再度成了热议话题。

一、微博交锋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那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我父亲不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了钱,那就不需要读书了。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的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师道本无价,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受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二、网络调查

你能挣到4000万吗?高学历的贫穷是否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昨日,在8万多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不认同“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近80%的网友不认为“40岁没有4000万”就是失败,因为“努力奋斗过就好”。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不被认同的。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有删改)

【小题1】董藩说:“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文中提到北师大校训和孔子雕像,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小题3】通过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分条作答(至少答出三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7 06: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拨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埋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
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料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料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络、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节选自2018年9月3曰《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
B.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
C..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
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A.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
B.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
C.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料与理论并重。
D.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神像、“祖宗轴”、扇面画)之一。与其他年画一样,都是张贴于过年之时,但“祖宗轴”并没有装饰节日的功能,主要用于祭拜祖先、家族团聚,是敬祖文化的轴画形式。

祖宗轴”应该起源于魏晋时期。无论是铭文、壁画、祖庙或祠堂都可以称之为“祖宗轴”的前身”,这种不同形式的祖宗崇拜方式,承载的却是相同的精神内涵,并且传承千载、自成体系。

“祖宗轴”的画面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景,家景类的图案是以建筑物岗岔楼、牌坊等为主;另一类是坟景,坟景类的图案是以树、山为主。均配有松、柏、竹、鹤、寿、禄等图案或符号象征着长寿廷年和繁荣兴盛“祖宗轴”的画面中加入了香炉、供桌、蜡台等,显得肃穆、静谧,山水、牌坊和高高的台阶把自己在现实中的期许都搬到轴面上,尽量使其尽善尽美,显得阔气和排场,又窝意祖先已升入天堂。画面色彩以黑色为主色,庄重而肃穆。整幅画庄严大方,宁静祥和,这样的理想化的升平景象,既表示对先人的虔诚和追思,又张扬对家族兴旺的期待和祝愿。

祖先崇拜是实现道德教化的重受途径。在¨祖宗轴”前祭拜先祖时,子孙们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实现了从宗教仪式向道德礼制的转仳,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华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

“祖宗轴”上先人的名字像树上的枝叶一样分布,关系的亲疏也一目了然。长幼有序的规则、族群互助的氛围,在这一拜之间建立与构筑,也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敬祖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向祖先祈福,而更多地在于明白我们自身。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黃帝,满足了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感,血脉的联系迺过对共冏祖先的祭拜得到肯定和加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威为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推动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崇拜祖先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它跟尊奉其他的神不一样。尊重祖先实际上是尊重我们自己。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曰生”四个字,《中庸》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一切之根本,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天地间最大的德性。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父母的,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所以对个体生命要重视和爱惜,要珍爱生命,爱护身体。

(选编自韩霞吴祖鲲《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是一种关于祖先崇拜的年画,是敬祖文化的载体,历经上千年流传至今。
B.家景和坟景类“祖宗轴”图案,均配有松、竹、柏等图案或符号,有着美好的寓意和期许。
C.在“祖宗轴”前祭拜祖先,既有助于族群关系强化,也有助于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D.明白我们生命的可贵,从而爱护身体,珍爱生命是借助于祖宗轴祭拜祖先的终极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祖宗轴”并点明其信仰核心,接着分析其来历及画面特点,最后分析了敬祖文化的意义。
B.关于祖宗轴的闸述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关于祖先崇拜和敬祖文化的意义的闸述。
C.文章以敬祖文化为主线,“祖宗轴”为副线,借助“祖宗轴”这一具体事物阐述了敬祖文化的。
D.文章从一家一户的家族祭祖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借助于黄帝祭祀进一步强化了敬祖文化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能成为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之一,反映了当地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B.“祖宗轴”能够传承千载、自成体系,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一千年甚至以后的世纪里,它仍将传承下去。
C.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缘于人们寻根、拜祖的心愿,它能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崇拜祖先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因为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日主”四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
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
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
(摘编自刘强东《零售的未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材料二:
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
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首先是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聊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协同起来?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摘编自新浪网《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
随着新零售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量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摘编自搜狐财经网  2017.9)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
B.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
C.消费的个性化使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而智能化商业则将其串联起来。
D.第四次零售革命,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也使零售逐步社会化,专业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四次零售革命要实现消费个性化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
B.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政府应该担负起社会化的关键性职能。
C.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迅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同期实体店。
D.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不仅能提升合作竞争新优势,也使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落到了实处。
E. 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等,将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不断改变。
【小题3】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维持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于欧洲经济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美欧贸易矛盾也是积怨很深,短时期并不容易化解。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的粗暴方式,欧洲一些国家认为需要“以牙还牙”。中欧可以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方面抱团取暖,比如共同应对钢铝关税等问题。只要中欧加强合作,欧盟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才能更加强劲有力,不仅能尽可能维护欧盟的自身利益,也能更好地维护中欧合作共赢的友好局面。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3月30日文章《应对美国贸易战,要防止“美欧合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是中美共同的重要贸易伙伴,被卷进对华贸易战,对它本身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B.中欧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是欧洲参与对华贸易战的原因之一。
C.中欧对全球贸易的理解有很多相同点,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欧洲也是有利的。
D.中欧加强合作会进一步加深美欧贸易矛盾,美欧合作长期形成的积怨很难化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本文写作的背景,提出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段的具体数字表明中欧贸易差额巨大,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互补性。
C.文章预测了美国联合欧盟对华贸易战的两种原因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
D.最后两段解决问题,防止“美欧合流”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强与欧盟的沟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美国的苛刻条件,美国会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
B.“美欧合流”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美国在损害中国的利益之后,又去损害欧盟的利益。
C.如果中国与欧盟保持积极的沟通,欧盟就不会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
D.欧盟只有加强和中国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护中欧合作共赢的友好局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