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58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年,林肯颁布_______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
(1)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该文献是在哪次战争中颁布的?该文献的颁布对战争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2)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所导致的?这次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什么道路?
材料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认为:“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另有史料记载,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倡导者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各一例李鸿章承认“抑实不如日本”,近代日本强大起来在政治上的措施是什么?
(1)“让人们将目光转向人而不是仰望神,是欧洲近代精神觉醒和发展的关键”。据此回答,哪一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欧洲近代精神的产生?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通过这一改革,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强国,野蛮的俄罗斯社会走向了近代。”请问,材料指的是哪一场改革?这次改革有怎样的局限性?(或者列强这次改革中使“野蛮的俄罗斯社会走向 近代”的内容?)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通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初步发展起来。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序号 | 事件名称 | 相关史料 |
1 | 洋务运动 | (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本质在于维护现有的封建专制统治。治标不治本,必然导致求强求富的近代化尝试目标难以实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2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
3 | 新文化运动 | 怎么“立人”呢?鲁迅说,“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的《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说,先进行人的现代化,而后才能谈到制度的现代化。 ——摘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政治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辛亥革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和西方的近代化历程顺序刚好相反。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回顾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材料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从漠视到重视)
材料一:
作者 | 作品 | 出书时间 | 内容 |
魏源 | 《海国图志》 | 1843 | 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蒸汽机和火轮船等西方新式器物的原理和制造方法 |
姚莹 | 《康蝤纪行》 | 1845 | 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
徐继畬 | 《瀛环志略》 | 1848 | 详细介绍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世界地理知识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封建士大夫集团的思想主张。促使其产生这些思想主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从禁止到尝试)
材料二: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新变化。列举洋务运动中“试办煤铁事宜”的民用企业。据此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从怀疑到传播)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粱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皆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从1917年到1923年,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启超传》
(3)根据材料三,“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近代社会起到什么作用?材料一 林则徐搜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100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开始办报,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时务报》曾日销17000份,“为中国有报以来之未有”。
材料三 20世纪初,《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关于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
回答:(1)根据材料一,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一根本目的和近代哪一场探索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二,《时务报》宣传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时务报》创办及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现象出现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报刊对近代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多年之后,他又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材料二 严复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维新,要维新,必须大兴“西学”。他通过发表文章和翻译西方著作,无情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维新主张。
——朱汉国《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材料三 ……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认为办洋务没有使中国富强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严复应该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运动在思想领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一历史事件终结了中国封建帝制?革命党人又是通过颁布哪一法律文件,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导致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