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
C.孙中山D.***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
当前题号:2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关于“中华民族”,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①中华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
②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
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
④孙中山先生始终倡导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3)材料三中的“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当前题号:4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
A.封建剥削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巨大苦难,但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1)材料一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曙光。

材料三


(2)材料二中“曙光”是指什么?请概括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

材料四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五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4)国共两党“同仇敌忾”,此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五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当前题号:6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今强邻还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勘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二:凤凰网曾经做过“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统计结果见下面图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描述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局势。
(2)材料二中武汉、广州得票率位居问卷前两位,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并说明当选理由。
(3)据材料三提供的图片信息,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当前题号:7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下图所示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件事情以后(  )

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
C.鸦片战争D.北伐战争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