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社会生活
- 人类生活的世界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晚清的危机与变革
- 中华民国的兴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
- 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 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
- 世界历史
- 当代中国与世界
走科技创新之路
料一:下表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全球创新指数与创新型国家比较情况表。
| 创新型国家 | 中国 |
经济发展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 30% | 50% |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 70% | 52%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瑞士第一、美国第五 | 中国第三十五 |
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2.1% | 1.4% |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科技强国。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在科技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成功创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请你为政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知史)

(铭记历史)
(历史启迪)
(2)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战争情况,结合以上数字,列出实例说明你对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理解。
(3)结合图2谈谈,中国抗日战争和这场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图片知史)

(铭记历史)
| 爆发时间 | 持续时间 | 伤亡人数 | 经济损失 |
中国抗日战争 | 1931.9.18 | 14年 | 3500万 | 6000多亿美元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9.1 | 6年多 | 9000多万 | 4万亿美元 |
(历史启迪)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德国戈林等12人死刑 ,7人徒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日本东条英机等7人死刑,18人徒刑。对这些战犯的惩处,进一步打击了国际法西斯势力,人类的正义得到伸张。
(1)请将图1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用相关史实证明在1931年到1935年间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抵抗。(2)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战争情况,结合以上数字,列出实例说明你对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理解。
(3)结合图2谈谈,中国抗日战争和这场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日两国分别开启了意义重大的变革。下列属于中日两国变革共同点的是
A.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 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 C.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 D.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
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分别发动了意义重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场改革的共同点为
①都推行征兵制度重视军事制度改革
②都学习实施了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③都创办了一系列机械化的现代企业
④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威胁
①都推行征兵制度重视军事制度改革
②都学习实施了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③都创办了一系列机械化的现代企业
④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威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题文)材料一 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后来我发表文字,偶然用‘胡适’做笔名,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 1911年春,张太雷小学毕业,校长见他少年有志,十分喜爱,特意为他取学名张复(含有复兴中华之意)……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他和瞿秋白带头剪掉辫子,走上街头,热情地进行革命宣传。……大学时,张太雷作为天津的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和北京学生并肩战斗……这场爱国运动锻炼了张太雷,革命潮流迅速把他推上了参加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舞台。他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俄国革命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决心走俄国的道路来拯救中国。他将自己的学名张复,改为“太雷”——寓意响彻太空的春雷,震醒痴顽,惊醒世人,打击强暴,改天换地。
——《党史纵览》
⑴ 根据材料一胡适改名受西方什么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是怎样传播到中国形成风气的?
⑵ 材料二中前后的两次“革命”分别指什么,其性质有什么不同?材料二中“这场爱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胡适和张太雷改名共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 1911年春,张太雷小学毕业,校长见他少年有志,十分喜爱,特意为他取学名张复(含有复兴中华之意)……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他和瞿秋白带头剪掉辫子,走上街头,热情地进行革命宣传。……大学时,张太雷作为天津的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和北京学生并肩战斗……这场爱国运动锻炼了张太雷,革命潮流迅速把他推上了参加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舞台。他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俄国革命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决心走俄国的道路来拯救中国。他将自己的学名张复,改为“太雷”——寓意响彻太空的春雷,震醒痴顽,惊醒世人,打击强暴,改天换地。
——《党史纵览》
⑴ 根据材料一胡适改名受西方什么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是怎样传播到中国形成风气的?
⑵ 材料二中前后的两次“革命”分别指什么,其性质有什么不同?材料二中“这场爱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胡适和张太雷改名共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五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五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
蔡元培 |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
胡适 | 1910年赴美国留学 |
李大钊 |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
鲁迅 | 1902年留学日本 |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今年是公元2017年回望百年前(1917年}的世界各国,有战火硝烟,,有社会动荡,也有机遇出现。走近1917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17年的欧洲)
材料一 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做出了种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到战争的尽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预言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的“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简要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917年的俄国)
材料二 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主义情结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运发了两次大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哪次革命?取得了什么成果?指出俄国的“两次大革命与材料一中的战争之间有何联系。
(1917年的中国)
材料三 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1917年中国正在经历的哪场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依据材料三指出1917年后这场运动所宣传的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举出在这一新变化影响下发生的改变20世纪中国命运的伟大的开端事件?
(1917年的欧洲)
材料一 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做出了种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到战争的尽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预言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的“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简要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917年的俄国)
材料二 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主义情结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在俄国,3月和11月运发了两次大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哪次革命?取得了什么成果?指出俄国的“两次大革命与材料一中的战争之间有何联系。
(1917年的中国)
材料三 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1917年中国正在经历的哪场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依据材料三指出1917年后这场运动所宣传的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举出在这一新变化影响下发生的改变20世纪中国命运的伟大的开端事件?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维新思想 | B.三民主义 |
C.马克思主义 | D.***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