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社会生活
- 人类生活的世界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 晚清的危机与变革
-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 旧体制与新探索
- 中华民国的兴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
- 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 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
- 世界历史
- 当代中国与世界
①丘吉尔一一领导英国反法西斯斗争②孙中山——参与武昌起义
③***——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卡尔·本茨一一发明了内燃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 B.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
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 | D.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 |
(友好邻邦 文化交流)“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
(1)中歌颂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相同遭遇 各自探索)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日两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两国分别进行了探索。

(2)结合上述史料,请概括两国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国探索一成一败的原因。
(硝烟弥漫 侵略抗争)
(3)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结果一负一胜。这两次战争分别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4)以史鉴今,请你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一个小建议。
(历史的进程)近代中国闭关锁国,西方则逐渐进行对外扩张,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趋势?(历史的选择)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有着同样的保守政策,都长了瘤,而两国都想医治。中国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慢慢调理,而与此同时,1868年,日本开始用西医动刀除瘤。
(2)结合材料说说日本西医动刀除瘤与哪一事件有关并指出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阅读史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请你简述l8世纪前中国(明清时期)的状况,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2)材料二中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叙述的现象,表明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都在采取哪些措施改变本国的面貌?这些措施对日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B.***的成立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中华民国的成立 |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怎样理解“帝国”变为“民国”?
(3)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何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材料四中思想的探索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③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 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A.①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④ |
①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
②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刊物,宣传革命
③清政府倡导维新变法
④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