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单车 ,属国 。
出汉塞,归雁 。
大漠 , 落日圆。
逢候骑,都护在 。
【小题1】此诗选自《 》,作者 ,是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小题2】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小题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单车 ,属国 。
出汉塞,归雁 。
大漠 , 落日圆。
逢候骑,都护在 。
【小题1】此诗选自《 》,作者 ,是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小题2】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
根据意思写诗句。
(1)带了很少的人想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2)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3)烽火台上燃起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着血红的夕阳。
(4)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1)带了很少的人想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2)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3)烽火台上燃起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着血红的夕阳。
(4)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本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比做具体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 |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末了”是说站在泰山之巅,齐鲁大地的青青之色都能望见。 |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背面。这句是泰山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