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 张岱(1597-1679)
- 李渔(1610-1680)
- 林嗣环(1607-约1662)
- 顾炎武(1613-1682)
- 魏禧(1624-1681)
- 蒲松龄(1640-1715)
- 洪昇(1645-1704)
- 孔尚任(1648-1718)
- 查慎行(1650-1727)
- 纳兰性德(1655-1685)
- 方苞(1668-1749)
- 吴敬梓(1701-1754)
- 全祖望(1705-1755)
- 曹雪芹(1715-1764)
- 袁枚(1716-1798)
- 姚鼐(1732-1815)
- 龚自珍(1792-1841)
- 纪昀(1724-1805)
- 其他清代作家
- 李汝珍(1763-约1830)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拥毳衣炉火(______)
(2)余拏一小舟(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
D.文章开篇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人鸟声俱绝”时去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
(链接)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1]之胜境,静者[2]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1]都邑:都会城镇。[2]静者:喜欢清静的人。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进亦忧 进:在朝廷做官 | B.树林阴翳 翳:遮盖 |
C.太守谓谁 谓:为,是 | D.客此 客:客人 |
A.不以物喜 以钱覆其口 |
B.而不知人之乐 水陆草木之花 |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
B.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会是什么心情呢? |
C.我常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
D.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是为什么呢? |
A.三段选文都提到了“乐”或“喜”。甲文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理想,丙文写到偶遇知音的惊喜。 |
B.三段选文都包含复杂情感。甲文在传达爱国爱民之情时暗含悲凉慷慨,乙文抒发乐百姓之乐时又有政治失意的苦闷,丙文表达遇知音的喜悦也有终是路人的悲哀。 |
C.三段选文都将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甲文抒情和议论交融,乙文叙事和写景辉映,丙文叙事和抒情融合。 |
D.三段选文皆有否定句。甲文用“不”“微”表达自己明确的态度和追求,乙文用“不知”传达内心孤寂,丙文借舟子的“莫说”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 |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 |
B.微斯人 微:少。 |
C.树林阴翳 翳:遮盖。 |
D.客此 客:客居。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 |
B.醒能述以文者 以其境过清 |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真无马邪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国险而民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
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
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更加 |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日出而林霏开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
B.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
C.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
D.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
A.文章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既描绘了大雪后西湖的朴素淡雅,也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
B.文章谴词用字精炼传神。“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傲岸自恃。 |
C.文章意境唯美又充满宇宙哲思。“上下一白”与“舟中人两三粒”对比。让人痴迷于天地之空阔,也慨叹人之渺小。 |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B.一童子/烧酒。 |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D.余拏/一小舟。 |
A.濯清涟而不妖 | B.启窗而观 |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D.溯溪而上 |
A.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 |
C.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
D.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 拏:撑 |
B.是日更定 是:这 |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
D.醉翁之意 意:情意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陋之有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闻而传之者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告之于帝 |
D.其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是日更定矣
(2)上下一白
(3)是金陵人,客此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